缩略图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吴萍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中学,224300

一、引言

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估、质疑与建构的能力,是核心素养框架下学生必备的高阶思维能力之一。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过度侧重语言点讲解、忽视思维深度训练的问题,多数课堂仍以“教师分析 + 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学生难以形成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的能力。随着新课标对“思维品质”培养要求的提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批判性思维训练,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以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依托,结合具体单元教学案例,探索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路径,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二、实施策略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遵循“认知激活—深度探究—理性表达—迁移应用”的逻辑链条,结合教材单元主题与文本特点,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确保思维训练与语言学习有机融合。

(一)设计阶梯式问题,激活批判性思维意识

以译林版必修一 Unit 1“Back to school”为例,该单元阅读文本围绕“高中生活适应”展开,包含学生日记、校园指南等多样语篇。教学中,教师可摒弃传统“逐句翻译 + 信息筛选”的模式,设计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首先提出基础性问题“What challenges doesthe author face in senior high school?”,帮助学生梳理文本表层信息;接着进阶为分析性问题“ Why does the author think joining clubs is helpfulfor adapting to senior high life?”,引导学生挖掘信息背后的逻辑关系;最 后 提 出 批 判 性 问 题“ Do you think the advice in the school guide issuitable for all students? If not, what adjustments can be made?”,鼓励学生跳出文本,结合自身经验对信息进行评估。在问题引导过程中,教师需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与讨论时间,允许不同观点碰撞,通过“提问—追问—总结”的循环,让学生逐步养成“不盲从文本、主动质疑”的思维习惯,为后续深度探究奠定基础。

(二)开展文本对比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深度

针对译林版必修一 Unit 2“Let's talk teens”,该单元包含“青少年与父母沟通”“青少年心理健康”等主题文本,且提供了不同视角的观点表达(如父母视角、青少年视角、专家视角)。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文本对比分析活动:首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聚焦两类不同视角的文本(如“青少年日记”与“父母访谈录”);其次明确分析任务——梳理两类文本中关于“亲子矛盾原因”的表述差异,标注文本中“主观判断”与“客观事实”的语句(如“父母总是不理解我”属于主观判断,“ 70% 的青少年认为学业压力是亲子矛盾的主因”属于客观事实);最后引导小组讨论“造成视角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文本中哪些表述可能存在片面性?”。在活动实施中,教师需指导学生运用“划重点、找依据、作对比”的方法,避免仅凭主观感受下结论,让学生在分析文本差异的过程中学会区分事实与观点,提升思维的严谨性与深度。

(三)组织观点辩论活动,强化批判性思维表达

译林版必修二 Unit 1“Lights, camera, action!”以“电影与媒体”

为主题,阅读文本包含“电影类型介绍”“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等内容,其中“媒体是否过度影响青少年价值观”这一话题具有争议性。教学中,教师可围绕该话题组织观点辩论活动:首先将学生分为“正方(媒体过度影响)”与“反方(媒体影响有限)”,要求双方从文本中寻找支持自身观点的论据(如正方可引用“文本中提到 80% 的青少年模仿电影中的穿搭风格”,反方可引用“文本中专家指出家庭教育对价值观的影响大于媒体”);其次规定辩论流程,包括“立论—驳论—自由辩论—总结”四个环节,要求学生在表达观点时需结合文本证据,避免空泛论述;最后教师引导全班对辩论过程进行复盘,分析双方论据的合理性与逻辑性,总结“如何基于文本进行有理有据的观点表达”。通过辩论活动,学生不仅能深化对文本主题的理解,还能在“表达—反驳—完善”的过程中提升批判性思维的表达能力,学会用理性方式阐述观点、回应质疑。

(四)创设真实应用场景,实现批判性思维迁移

以译林版必修二 Unit 2“Be sporty, be healthy”为例,该单元阅读文本围绕“运动与健康”展开,包含“运动益处研究报告”“校园运动方案设计”等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后期,教师可创设真实应用场景——“为学校设计一份针对‘久坐学生’的运动推广方案”,引导学生将批判性思维应用于实践:首先要求学生回顾文本中“不同运动对健康的影响”“青少年运动习惯调查数据”等内容,明确方案设计的科学依据;其次鼓励学生结合校园实际(如场地条件、学生兴趣),分析文本中“通用运动建议”的适用性,对不适合本校的建议进行调整(如将“户外长跑”改为“室内跳绳”,适应雨天环境);最后组织学生展示方案,并说明“方案设计的依据是什么?如何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从“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需将文本中的知识与实际场景结合,通过“分析—调整—优化”的实践,实现批判性思维从“文本解读”到“现实应用”的迁移,真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依托教材文本、遵循思维发展规律,通过“激活意识—培养深度—强化表达—实现迁移”的逻辑过程,将思维训练融入教学各环节。本文结合译林版教材四个单元的实践探索表明,只要立足文本特点设计精准的教学活动,就能让批判性思维与语言学习协同发展。未来教学中,还需进一步丰富文本解读维度、创新思维训练形式,让英语阅读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成长的沃土,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嘉明 .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J].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24(3):45-49.

[2] 林文轩 . 基于教材文本的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教学实践[J]. 英语教师 ,2024(5):67-71.

[3] 郑晓峰 .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阅读课思维品质培养路径探索 [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24(2):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