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地质因素对桥梁桩基稳定性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作者

胡潇洒

320382199202024518

引言

桥梁桩基作为桥梁结构与地基的连接纽带,其稳定性受地质条件、水文环境及施工工艺等多重因素影响。据统计,我国桥梁工程中约 30% 的质量事故与地质因素相关,其中岩溶发育区、软土分布区及断层破碎带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桩基失稳问题尤为突出。本文聚焦工程地质因素对桩基稳定性的影响机制,结合典型工程案例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桥梁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1、工程地质因素对桩基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1.1 岩溶地质的影响

岩溶地貌以溶洞、溶沟、地下河等特征为主,其发育程度直接影响桩基稳定性。以广西平果岩溶区桥梁工程为例,溶洞顶板厚度不足3 米时,桩基施工易引发顶板坍塌,导致桩身倾斜率超过规范允许值。岩溶水活动加剧了这一风险,某工程中因岩溶裂隙水冲刷,桩周土体流失量达 15% ,引发桩基沉降量超限。此外,岩溶区岩体产状对稳定性影响显著,当溶洞走向与桩轴线呈陡倾角时,桩基承载力降低约 40% 。

1.2 软土地基的影响

软土具有高压缩性、低强度特性,在沪宁高速公路某桥梁工程中,软土层厚度达12 米时,桩基施工后沉降量达28 厘米,远超设计允许值。软土的流变性导致桩基长期沉降持续发展,某工程监测数据显示,竣工后5 年内沉降速率仍保持0.5 厘米/年。此外,软土与桩基的负摩阻力效应显著,某工程中负摩阻力使桩身轴力增加 25% ,导致桩身开裂率上升 18% 。

1.3 断层破碎带的影响

断层破碎带岩体破碎、节理发育,对桩基稳定性构成双重威胁。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程中,断层破碎带内桩基破坏率达 32% ,主要表现为桩身断裂和承台倾覆。断层活动引发的地震动效应进一步加剧破坏,某工程模拟分析显示,8 度地震作用下,断层带内桩基水平位移达 0.3 米,超出弹性极限状态。此外,断层破碎带充填物性质差异大,某工程中黏性土充填区桩基承载力比砂砾充填区低 60‰

2、桩基稳定性防治技术体系

2.1 精细化地质勘察技术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可精确刻画复杂地质体空间分布,在港珠澳大桥工程中,通过BIM 技术建立的地质模型使溶洞定位精度提升至0.5 米,指导桩基施工避开危险区。综合物探方法组合应用效果显著,某岩溶区工程采用高密度电法与地震映像联合探测,溶洞检出率达 92% ,较单一方法提高 35‰ 地质风险评估体系方面,某工程建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数模型,成功预测了 85% 的桩基施工风险点。

2.2 适应性桩基设计技术

桩型选择需遵循"地质适配"原则,在岩溶区,钻孔灌注桩因成孔质量可控性强,应用占比达 78% ;软土区则以PHC 管桩为主,其穿透能力强、施工速度快的特点使工期缩短 40‰ 。桩长优化设计方面,某工程通过载荷试验确定的临界桩长,使材料用量减少25%而承载力不降。桩端后注浆技术可显著提升桩基承载力,某工程实测显示,注浆后桩端阻力提高2.3 倍,桩侧摩阻力提升1.8 倍。

2.3 智能化施工控制技术

施工过程监测系统集成多种传感器,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中,实时监测的桩身应力应变数据使偏位控制精度达5 毫米级。特殊地质处理工艺方面,岩溶区采用的钢套管跟进技术使成孔效率提高 60% ,塌孔率降至 3%以下;软土区真空预压法使地基承载力提升 2 倍,沉降量减少 70‰ 施工参数动态调整方面,某工程建立的钻进参数-地质条件匹配模型,使钻进效率提高 35% ,孔斜率控制在 0.5% 以内。

2.4 全生命周期监测维护技术

长期健康监测系统在苏通大桥工程中,通过布设的 200 个监测点,实现了桩基沉降、倾斜等参数的实时预警。病害诊断技术方面,某工程采用的声波透射法检测,准确识别出桩身缺陷位置误差小于0.2 米。加固修复技术中,高压喷射注浆法在某工程中使桩基承载力恢复至设计值的 120% ,加固成本较更换桩基降低 65‰

3、工程应用案例分析

3.1 岩溶区桥梁桩基施工

贵广高铁某桥梁工程穿越岩溶强发育区,设计采用"一桩一勘"精细化勘察模式,共探明溶洞 128个。施工中创新应用"全护筒跟进+混凝土回填"工艺,成功处理特大型溶洞 23 个,桩基施工合格率达99.2‰ 。监测数据显示,桩基最大沉降量8 毫米,倾斜率 0.2% ,均满足规范要求。

3.2 软土区桥梁桩基施工

沪杭高铁某桥梁工程穿越软土厚度达18 米区域,设计采用 PHC 管桩+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方案。通过优化打桩顺序和控制沉桩速率,将挤土效应影响范围控制在 3 倍桩径内。施工后沉降监测显示,最大沉降量 15 毫米,工后沉降速率0.1 毫米/月,达到高速铁路沉降控制标准。

3.3 断层破碎带桥梁桩基施工

在复杂的地质环境中,断层破碎带桥梁桩基施工一直是工程建设领域的重大挑战。汶马高速某桥梁工程就面临着这样的艰难考验,该桥梁需跨越活动断层,断层处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地震活动频繁且强度较大,传统桩基结构难以满足抗震要求,一旦遭遇强烈地震,桥梁结构极易遭受严重破坏,进而影响整个交通线路的畅通与安全。

为攻克这一难题,设计团队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论证,创新性地采用了“可更换式保险桩”结构。这种结构在桩顶巧妙设置了耗能装置,犹如为桩基配备了一个高效的“减震器”。当地震来袭时,耗能装置能够率先发挥作用,通过自身的变形来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减轻地震对桩身的直接冲击。

为了验证该结构的可靠性,科研人员进行了严格的地震模拟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在8 度地震的强烈作用下,“可更换式保险桩”表现卓越,可消耗高达 65%的地震能量,桩身最大位移被精准控制在0.15 米内,远低于传统桩基在相同地震条件下的位移量,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抗震性能。

在实际工程实施过程中,施工团队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精心组织施工,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质量标准。工程建成后,该桥梁经历了多次余震的严峻考验。令人欣喜的是,桩基结构始终完好无损,桥梁通行正常,有力地保障了汶马高速的交通安全与畅通,为类似断层破碎带桥梁桩基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结语

工程地质因素对桥梁桩基稳定性的影响呈现显著地域特征和地质类型差异性。通过建立"勘察-设计-施工-监测"全链条技术体系,可有效控制地质风险。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1)基于人工智能的地质条件智能识别技术;2)新型桩基结构体系与材料研发;3)极端地质条件下桩基施工装备创新。随着技术进步,桥梁桩基工程将向更安全、更经济、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桩基沉降控制方法在桥梁设计中的应用.郝佳佳;庄冬利;肖汝诚.上海公路,2025(01)

[2]运营桥梁桩基沉降的加固处理.陈卡拉.铁道建筑,2022(06)

[3]地铁下穿既有桥梁桩基沉降分析研究.乔永立.土工基础,2022(01)

[4]公路桥梁工程设计中桩基沉降问题研究.张军杰.河南科技,20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