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实践与效果

作者

胡先平

湖北省监利市第一中学 433300

一、引言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以“问题”为核心纽带,串联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具有层次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形成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结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随着知识难度提升与抽象性增强,传统“讲授式”教学易导致学生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难以建立系统的数学思维体系。近年来,教育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问题驱动教学法因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逐渐成为高中数学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向,相关实践探索也成为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课题。

二、实施策略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法,需围绕“问题”构建完整的教学闭环,从问题的科学设计到课堂的动态引导,再到教学效果的反馈与成果转化,每一步骤均需紧密衔接,确保教学目标落地。

(一)结合学情与教学目标设计阶梯式问题

问题设计是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基础,需兼顾高中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与教学目标要求,避免问题过于简单或超出学生能力范围。首先,教师需梳理教材内容,明确每节课的核心知识点与能力目标,例如在函数性质教学中,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单调性的判定方法与应用,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与数形结合能力。其次,结合学情分析结果,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如是否掌握函数的基本定义、图像绘制方法)与学习难点(如对抽象函数单调性的理解),以此为依据设计阶梯式问题链。问题链需遵循“基础认知—深度探究—拓展应用”的层次,基础问题聚焦知识理解,如“观察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图像,当自变量增大时,函数值的变化规律有何不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如“如何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尝试结合具体例子说明定义中‘任意’二字的必要性”;拓展问题则链接实际应用,如“某公司的产品销量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图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如何利用函数单调性分析销量的变化拐点,为生产计划调整提供依据?”。同时,问题表述需简洁明确,避免歧义,确保学生能清晰把握问题核心,为后续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二)以问题为导向组织课堂探究活动

课堂探究是问题驱动教学法的核心环节,需以设计好的问题链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主动探究答案。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先呈现基础问题,通过提问或课堂小测验的形式,检验学生对前置知识的掌握情况,激活已有认知。随后,引入探究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 4-5 人,明确分工(记录员、发言人、质疑员),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例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针对“如何证明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这一探究问题,小组需先回顾线面垂直的相关知识,再通过实物模型(如课本与桌面的垂直关系)观察、分析面面垂直与线面垂直的内在联系,尝试自主推导证明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需扮演“引导者”角色,避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追问“你们观察到的线面垂直关系与两个平面的位置有何关联?”“如果仅存在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能否判定面面垂直?”等问题,

帮助学生梳理思路、纠正偏差。

(三)基于课堂反馈动态调整问题与教学节奏

课堂反馈是保障问题驱动教学效果的关键,需实时捕捉学生的学习状态与问题解决情况,及时调整问题难度与教学节奏。在课堂探究过程中,教师需通过巡视、倾听小组讨论、观察学生表情等方式,收集反馈信息,例如发现多数小组在解决某一探究问题时耗时过长、思路混乱,需判断是问题难度过高还是前置知识铺垫不足。若为问题难度过高,可临时拆分问题,增设过渡性问题,如在“数列求和”教学中,学生难以掌握错位相减法时,可先设计“如何计算等差与等比数列乘积的前 n 项和?先尝试计算前 3 项和,观察规律”的过渡问题;若为前置知识不足,则需快速回顾相关内容,如回顾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帮助学生补全知识漏洞。同时,在课堂练习环节,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如作业正确率、典型错误类型)进一步获取反馈,针对高频错误问题,如“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忽略‘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条件”,可补充针对性的辨析问题,如“判断下列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过程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说明原因”,帮助学生纠正认知偏差,确保教学节奏与学生的学习进度相匹配。

(四)搭建问题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知识迁移

问题成果转化是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延伸,旨在将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促进知识的迁移与拓展。首先,教师可结合高中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学科前沿,设计项目式任务,让学生将课堂探究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概率统计教学后,布置“校园学生睡眠时间调查与分析”项目,要求学生分组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利用统计方法(如平均数、方差、频率分布直方图)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并提出改善学生睡眠质量的建议。其次,组织数学探究成果展示活动,如举办“数学问题解决思路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复杂数学问题时的思路、方法与收获,或展示项目式任务的成果,通过同伴交流与教师点评,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三、结语

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通过科学的问题设计、动态的课堂引导、及时的反馈调整与有效的成果转化,为学生搭建了主动探究、深度思考的学习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扎实掌握数学知识,更能逐步形成逻辑推理、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为后续的数学学习与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立明。高中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实践路径探究[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4(1):25-29.

[2] 赵晓峰。问题链设计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J]. 数学教育学报,2024(3):41-45.

[3] 林文杰。高中数学问题驱动教学中成果转化模式的构建 [J]. 基础教育参考,2024(2):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