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低段写话到中段习作衔接策略与实践研究
杨彩萍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湖畔分校
引言
写话与习作作为小学语文表达训练重要内容,在学生语言发展中承担关键作用。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低段(一、二年级)以写话为主,培养学生初步表达能力,中段(三、四年级)则转向习作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写作技巧。通过分析写话与习作教学现状及问题,构建科学衔接体系提出切实可行策略,并通过实践检验其有效性,实现中低段写话向中段习作平稳过渡,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升。
一、现状分析问题导向,衔接困境亟待突破
小学语文中低段写话教学现状堪忧,经过实地调查与课堂观察发现,多数学校写话教学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其奠基作用。写话内容普遍肤浅,学生作品多为简单事件陈述或流水账式记录,缺乏思想内涵与情感表达,写话形式单一,主要围绕看图写话、续写故事等固定模式展开,限制学生想象力与创造性发挥。
写话指导不足,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缓慢,写话训练碎片化现象严重缺乏系统性规划与进阶设计,导致学生写话水平提升乏力,中段习作教学要求骤然提高,学生需要掌握文体知识、结构安排、修辞手法等较为复杂写作技能,形成鲜明落差。这种写话与习作之间巨大落差,导致学生从简单句子表达跨越至规范文章写作时感到无所适从,挫伤学生写作信心与兴趣。
上述衔接困境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亟待深入分析与解决,从教材编排角度看现行教材中写话与习作训练安排断层明显,二年级下学期仍以简单写话为主,而三年级上学期直接进入规范习作训练,缺乏必要过渡内容,从教学理念层面分析,部分教师对写话与习作区别与联系认识不清,未能把握二者内在关联导致教学割裂。从教学方法来看写话训练多强调自由表达与创造性,而习作指导则强调规范性与技巧性,教学重点转变过于突然,从学生发展规律考量二至三年级学生认知与表达能力正处于关键发展期,若缺乏科学引导与过渡训练难以适应教学要求变化。这些问题制约学生表达能力全面发展,亟需构建科学衔接体系,实现写话向习作平稳过渡,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持续提升。
二、策略构建体系完善,衔接路径逐步明晰
针对写话与习作衔接困境,构建科学完善过渡体系成为解决关键,应确立平稳过渡、梯度推进原则,将写话向习作转变视为连续过程而非割裂阶段,在二年级下学期至三年级上学期设置过渡性训练内容,降低难度落差。建立螺旋上升能力培养模式,识别写话与习作所需核心能力要素,如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设计递进式训练活动,确保能力培养连贯性。创设阶梯式写作主题体系,从贴近生活简单主题逐步过渡至需要思考抽象主题,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深度提升,构建多元融合教学策略库,将写话技巧与习作要求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与潜能。
以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为例,设计情境式写话引领习作教学活动,构建写习一体化教学模式,课堂伊始教师创设神秘动物世界情境,出示蝌蚪变青蛙过程图片,培养细致观察能力。接着进入文本阅读环节,采用读中学写策略让学生边读文章边标注描写蝌蚪特征句子,如小蝌蚪游来游去积累常用描写性词语,然后组织拓展想象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未详细描述部分,如小蝌蚪遇见乌龟时会说些什么?通过填补故事空白培养想象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展情境续写训练,设置如果你是一只小蝌蚪,遇到了大鲤鱼,你会怎样问路?情境,引导学生创设对话,既复习说话标点使用,又培养语言组织能力。课堂后半段转入微习作环节,设计我是小蝌蚪主题写话活动,要求学生以小蝌蚪口吻,写出找妈妈过程中一个场景,帮助学生架构完整段落。全课通过读写结合,实现从句子表达向段落写作过渡,既培养学生写话兴趣又为习作技能奠定基础,体现写话与习作平稳衔接教学思想。
三、实践探索成效检验,衔接方案持续优化
写话向习作衔接成效检验应采用多元综合评估方式,从能力提升、兴趣维持、信心培养等多维度全面考量,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尤为重要,通过学生写作作品定期采集与分析,追踪记录其表达能力发展轨迹,关注句子表达向段落组织再到文章结构完整转变过程。设置阶段性评测点,对比学生过渡前后写作表现差异,识别策略实施效果与不足,学生自评互评也是检验成效重要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对自身写作能力变化进行反思,增强元认知意识,形成自主提升动力。不断完善衔接体系,构建更加科学有效过渡路径,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从写话到习作转变,实现写作能力稳步提升。
以三年级下册第 3 课《荷花》(叶圣陶)一课为例,实施情感驱动式写习衔接方案并进行成效检验,课前设计学生写作能力基线测试,了解其从二年级写话过渡至习作起点水平。教学实施中采用三阶递进模式:通过多媒体营造荷塘夏日氛围朗读课文优美段落,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荷花的细致观察与深厚情感,激发审美共鸣然后开展情境体验活动。请学生闭眼想象自己置身荷塘感受阳光、微风与荷香,随后写出一段感受描述这一阶段重点引导学生表达真实情感,实现从表面叙事向感官体验描写转变。第二阶段进行视角转换训练设置如果你是一朵荷花情境,引导学生从荷花视角描述自己的生长过程、外形特点与周围环境,这一阶段注重段落组织与细节描写。第三阶段开展仿写活动,指导学生以我喜爱的植物为题写一篇完整短文,要求模仿叶圣陶先生的观察细致与表达方式,包含外形描写、生长特点与个人感受体现完整文章结构要素。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细致观察习惯和审美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写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
小学语文中低段写话向中段习作衔接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关键环节,科学衔接策略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与兴趣具有重要意义,但存在写话与习作之间明显断层,主要表现为内容深度、形式要求等方面落差过大,导致学生适应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主题递进引领、情境式写作指导等策略,明确衔接路径,这些策略能有效缓解写话与习作过渡困难,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平稳提升。完善差异化指导方案强化学科融合,拓展写作内容与形式优化评价机制,建立更加科学评价体系,推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何新红 . 新课标理念在小学语文低段看图写话教学中的价值旨归及实践策略 [J]. 好日子 , 2023:43-45.
[2] 相冰冰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低段写话教学策略研究——以R 市某小学为例 [D]. 成都大学 ,2023.
[3] 陶瑾瑾 . 生活视域下小学语文三年级习作起步实践研究 [J].小学语文 , 2024(9):66-70.
本文系银川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5 年度课题:课题名称《小学语文中低段写话到中段习作的衔接策略与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YJKG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