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英语 + 科学”融合教学的实施路径重构与实践创新 

作者

李玉威 王娜

敦化市实验小学校 133700

一、融合教学的核心内涵与教育价值重塑

“英语 + 科学”融合教学是以英语学科为载体,有机整合科学学科知识体系、探究方法与实践技能的跨学科教学范式。其本质特征在于通过科学情境的沉浸式建构,推动语言学习与科学探究的双向赋能 —— 科学学科为英语学习提供具象化语料与真实问题场景,如植物生长、天气变化等科学主题可转化为英语表达的实践载体;英语学科则借助科学探究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用英语描述科学现象、分享探究发现的综合能力。

从教育目标维度看,该模式响应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的“学科融合”要求,将传统英语教学从碎片化语言训练转向素养导向的综合实践。在科学素养培养层面,学生通过英语语境下的“观察 - 假设 - 验证 - 表达”完整探究链,如在 PEP 三年级上册 Unit 4“We love animals”相关融合教学中,既掌握“panda”“elephant”等动物词汇,又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形成跨学科认知闭环。

二、融合教学实施路径的多维构建

(一)双维视角下的内容整合策略

学科融合的首要前提是建立知识联结点。教师需从英语表达需求与科学探究目标双向切入,提炼跨学科核心问题。以 PEP 四年级下册 Unit3“Weather”为例,英语维度聚焦“天气现象的情景化表达”,科学维度关注“天气变化的成因分析”,两者围绕“大气温度与湿度变化”形成融合支点。具体操作中,先确立核心概念(如晴天、雨天、多云等天气状态),再构建“问题驱动 - 内容分层”的整合框架:在预测环节用英语提出假设(“I think it will raintomorrow”),观察阶段结合科学方法记录天气数据,结论阶段用英语完成现象描述(“It’s sunny today because the sun is shining brightly”)。

内容组织需遵循“知识结构化 - 情境真实化”原则。纵向梳理科学知识点的逻辑链条(如天气变化与温度、风向的关系),横向创设英语应用场景(天气播报、气候讨论)。例如在探究“不同季节的天气特点”时,学生用英语设计观察记录表(“Record the weather every day”),记录数据(“Today iswindy. The leaves are moving”),使科学探究过程成为语言输出的自然语境。

(二)目标融合的三维设计模型

融合教学目标需突破学科简单叠加,构建“科学认知 - 语言应用 - 素养发展”的递进体系。以 PEP 五年级上册 Unit 1“My new teachers”与植物生长主题融合教学为例:

科学探究目标: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如阳光、水分、土壤),掌握对比实验的实践应用(如设置有光照和无光照的植物生长对比实验);

语言技能目标:运用“This plant needs...”“I can see...”等句型描述植物生长过程;

核心素养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如持续观察植物生长的变化)与跨学科思维。

目标表述强调可操作性,如“能用 3 - 5 句英语描述植物一周的生长变化”“在小组合作中用英语完成 2 次实验发现分享”。这种设计确保语言学习紧密依附于科学探究过程,避免脱离内容的机械训练。

(三)5E 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实践

参与(Engagement):情境激活

通过生活现象创设冲突,如展示晴雨景象引出“sunny”“rainy”等词汇,引导学生用英语提问,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Exploration)

设计“预测 - 验证”活动,学生用英语记录假设与观察结果,在天气观察中积累词汇、建构概念。

解释(Explanation)

借助图表等工具,学生用英语阐释科学原理,教师提供句型支架降低表达难度。

迁移(Elaboration)

开展进阶探究,如设计植物水分需求实验,用英语描述步骤、分析现象,并联系生活探讨原理应用。

评价(Evaluation)

构建“科学能力 × 语言技能”双维矩阵评价模型,结合实验操作、口头与书面报告评估能力,引入学生自评促进元认知发展。

三、融合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构建

评价体系突破传统标准化测试局限,注重真实情境中的能力表现:

情境任务评估:提供不同季节的图片,要求学生用英语完成“观察 - 描述- 分析”全流程;

项目式作业:小组合作完成“植物生长周期”海报,需用英语标注关键环节(“Seeds grow into plants”);

成长档案袋:收集观察报告、课堂对话录音、反思日志等,追踪跨学科能力发展轨迹。

双维矩阵模型将评估工具与内容深度绑定:用“实验记录评估”科学方法掌握程度,用“英语短文写作”考察语言精确性,形成多维度评价网络,确保“英语能力提升”与“科学素养发展”双目标的同步达成。

四、实践反思与发展展望

“英语 + 科学”融合教学打破了学科壁垒,使语言学习成为科学探究的认知工具,科学探究成为语言运用的实践场域。教师需具备跨学科课程开发能力,如从 PEP 英语教材中挖掘科学探究元素,或从科学课程中提炼英语表达需求(实验步骤描述、探究结果分享)。未来可探索数字化工具与融合教学的深度融合或开发校本化融合课程资源包,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跨学科学习体验,推动核心素养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建平,李振东。英语 + 科学“双聚焦”,化身学科融合大背景下的教学“弄潮儿”![J]. 微信公众平台,2022.

[2] 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 [J]. 微信公众平台,2025.

[3] 聚焦可视化阅读 开启新教学模式 —— 小学英语可视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J]. 天眼新闻,2025.

[4] 聚焦跨学科融合 促师生全面发展 —— 合肥市莲花小学英语组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主题教研活动 [J]. 中国网,2024.

[5] 郭云丽。单元统整 融合互动 ——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探索 [J].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2025.

[6] 跨学科之美 赋共育之能 | 建设路小学开展“英语 + 科学”融合作业的实践路径探究 [J]. 微信公众平台,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