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中语文教改的探索
杜阳晔
宜宾学院 644000
引言
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新挑战,当前教学中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素养培养、教学模式单一化、评价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制约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这些问题的根源既来自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也受到应试环境的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探索语文教改的深化路径显得尤为迫切,需要从理念到实践进行全方位革新,以期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育人价值。
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实现从“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的深刻转型。其根本目标是超越传统的工具性读写训练,聚焦于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这意味着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创设真实、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群文阅读、深度探究等主动的言语实践活动,实现关键能力的提升和价值观念的塑造。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角色从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课程的设计者和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最终,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具备深厚人文底蕴、审辨思维能力和健全人格的终身学习者,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滋养生命、启迪智慧的过程。
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困境与成因分析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仍面临多重困境,首要问题是“教—学—评”体系失衡:教学目标虽倡导素养,但实践仍深陷“知识本位”,片面追求考点覆盖和答题技巧;教学过程多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缺乏高阶思维和真实探究;评价方式则严重依赖标准化考试分数,忽视过程性、表现性评价。其深层成因在于传统惯性与现实压力的交织:一方面,“应试文化”根深蒂固,高考指挥棒使得教学难以摆脱功利化、模式化倾向;另一方面,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转化能力不足,缺乏设计并实施素养导向课程的专业支持与培训。此外,大班额、课时紧等客观条件也限制了探究式和个性化教学的开展,导致改革理念与课堂实践之间存在显著落差。
三、深化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重构教学目标体系
深化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路径是重构教学目标体系,彻底扭转知识本位的传统导向。教学目标应从单纯关注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对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教师需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将宏观的核心素养要求转化为具体、可操作、可评价的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层次性和递进性,既要考虑学生整体发展需求,又要兼顾个体差异。每个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明确具体,能够清晰指导教学过程和评价设计。教学目标的重构还需要加强学科育人功能,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中蕴含的德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元素,实现全方位育人。这种目标体系的重建将为整个教学活动提供明确方向,确保教学改革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
(二)创新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教学内容的创新组织是深化教改的关键环节,要打破传统单篇课文教学的局限,积极推进大单元教学和主题式学习。教师应当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任务群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拓展,建立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具有逻辑关联的学习单元。在组织内容时,要注重选取具有时代性、典范性和文化内涵的教学材料,将经典文本与当代优秀作品相结合,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衔接。同时要增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设计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内容组织方式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还能促进深度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三)变革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度变革是推进教改的关键环节,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师单向传授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新型课堂生态。教师应当精心设计项目式学习、合作探究、专题研讨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实践探索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课堂教学要注重启发式引导,借助层次分明的问题链和任务群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批判性思考与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包容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表达,在观点碰撞中深化认知。同时要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学习环境,运用数字化工具支持个性化学习和协同探究,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共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域。
(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是推动教改的重要保障,要彻底改变过度依赖考试分数的单一评价模式,构建涵盖多个维度的综合性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应当全面关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审美素养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发展,既要重视最终的学习成果,更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发展轨迹。应采用学习档案袋记录、课堂表现评估、实践活动评价等多种方式,真实完整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有机结合起来,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与自主调控的学习能力。评价结果的运用要突出发展性功能,通过及时有效的反馈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建立持续进步的激励机制。同时要建立评价与教学的良性互动机制,使评价成为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工具。
(五)加强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深化教改的根本支撑,需要建立系统化、常态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帮助教师实现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能力的双重更新。要通过专题研修、集体教研、名师引领等多种途径,深化教师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掌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持续提升,逐步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学校要着力营造支持性、开放性的组织文化,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为教师提供充分的交流平台和成长空间。同时要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肯定教师在教改过程中的创新探索与实践成果,有效激发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只有建设一支理念先进、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并持续深化发展。
结束语
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是一个持续深化、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实践表明,只有坚持素养导向,系统推进教学各环节的创新,才能突破现有困境。未来改革需要教育工作者保持开放创新的态度,在实践反思中持续优化教学实践。让语文教育真正成为滋养生命、启迪智慧的美好历程,这既是改革的初心,也是不懈追求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梦媛 . 语文学习任务群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新实践 [N].山西科技报 ,2024-12-31(B07).
[2] 徐光华 . 深化高中语文教改的探索 [J]. 中学语文 ,2024, (04):106-108.
[3]张玮.新教改视野下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教学探究[J].高考, 2023,(10):65-67.
[4] 张潭平 .“互联网 + ”背景下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J]. 新课程 ,2023,(02):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