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策略

作者

梁炳坤

徐闻县实验中学 524100

一、引言

科学思维,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探索未知时运用科学方法、秉持科学态度与精神进行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里占据关键地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具备实践性、探究性与创新性,本应是培育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然而,现实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教学方法传统、学生参与度低、实验内容缺乏创新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亟需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加以改善。

二、实施策略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培养是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关键。为有效达成这一目标,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创新实验设计,激发思维活力

传统实验教学常局限于教材既定步骤,学生依葫芦画瓢,思维受限。这种 " 照方抓药 " 式的操作,不仅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得实验教学沦为简单的技术模仿。以 " 酶的特性 " 实验为例,常规教学往往仅要求学生使用淀粉和淀粉酶进行单一组合,验证教材结论。然而,酶学领域广阔的研究空间,远非单一实验设计所能涵盖。

教师可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例如,鼓励学生选择蔗糖、麦芽糖等非传统底物,搭配淀粉酶、蔗糖酶等不同类型的酶,设计对照实验探究酶的专一性。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分析不同糖类的结构差异、各类酶的作用位点,以及可能产生的实验现象,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对酶作用机制的深度解构与重构。

在探究温度、pH 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可引导学生突破教材给定的温度梯度(如 20% 、 37C 、 100C ),尝试设计更精细的温度梯度实验(如 ),或探究极端pH 条件下酶活性的变化曲线。学生不仅要思考如何控制单一变量、设置空白对照,还要预测实验数据的变化趋势,解释异常结果的产生原因。这种动态、开放的实验设计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查阅文献、小组协作讨论,在试错与修正中逐步构建科学的思维框架。

通过多样化的实验设计实践,学生不仅能深化对酶学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当学生开始主动思考"为什么选择这个底物?"" 如何优化实验方案?"" 实验误差如何控制?" 等问题时,科学思维的种子已悄然萌芽。这种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科学思维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引导深度探究,构建思维框架

实验不应仅停留在表面操作与现象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探究实验背后原理与本质。以“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为例,学生完成有氧、无氧呼吸实验后,教师可抛出问题:“为何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多?”“不同生物细胞呼吸方式差异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细胞结构、代谢途径等层面深入分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阅文献、对比归纳,逐步构建起细胞呼吸知识体系与思维框架,学会从现象挖掘本质,运用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等方法解决问题,提升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实现科学思维进阶。

(三)强化思维训练,提升思维品质

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物学科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思维训练活动。在经典科学思维方法的渗透层面,可深度挖掘生物科学史案例:以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现历程为例,教师可将其研究过程拆解为“发现问题(豌豆杂交实验性状分离现象)—提出假说(遗传因子的分离与自由组合)—演绎推理(设计测交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五个环节,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建模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假说 - 演绎法的完整流程,理解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的严谨性。

在数据处理能力培养方面,可引入真实科研场景下的复杂实验数据与可视化图表。例如,展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不同处理组的菌落统计数据,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变量关系;或通过解读DNA 双螺旋结构发现过程中的 X 射线衍射图谱,训练其从抽象图像中提取关键信息、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此外,还可结合生物学科前沿成果,如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的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敏感性与科学洞察力。

辩论活动的设计则需注重议题的现实意义与思辨价值。以“转基因技术利弊”辩论为例,教师可提前提供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估报告、生态影响研究等多维度资料,要求学生从生物学原理、伦理道德、社会经济等不同视角立论。辩论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剖析对立观点的逻辑漏洞,通过论据整合与反驳策略的运用,不仅提升辩证思维能力,还能强化科学语言的规范表达与逻辑论证水平。

通过系统化、梯度化的思维训练体系,将科学思维方法的学习融入知识建构过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与深刻性。例如,在后续的探究性实验中,学生可自主运用假说 - 演绎法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数据分析验证假设,最终实现从知识接受者到科学探究者的角色转变,推动科学思维品质的全面成熟。

(四)完善评价反馈,助力思维发展

传统实验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不利于科学思维培养。应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兼顾实验操作、设计思路、思维表现、团队协作等方面。例如,评价学生“光合作用影响因素”实验时,关注实验步骤规范性、变量控制合理性,更要考量实验中提出新思路、解决突发问题思维过程。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结合,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让学生明确自身思维优势与不足。教师据此给予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优化思维方式,持续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三、结语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对学生科学思维培养意义重大。教师要正视当前教学问题,积极创新实验设计、引导深度探究、强化思维训练、完善评价反馈,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功能,让学生在实验中锻炼思维、提升能力,为未来学习与研究筑牢根基,培育出更多具备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宇轩。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创新策略探究 [J]. 教育革新,2024(5): 45-48.

[2] 林悦。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实践[J]. 中学生物学,2024(3):56-58.

[3] 苏慧琳。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 [J]. 教学与管理,2024(8):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