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读写一体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杨玉华

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第一中学 524500

引言

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核心素养培育,大单元教学成为实现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方式。读写一体化设计依托单元主题,将阅读输入与写作输出有机融合,旨在突破传统教学中读写分离的局限,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

一、高中语文大单元读写一体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一)读写活动设计缺乏深度融合

当前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读写活动往往呈现机械叠加而非有机融合的状态。阅读教学多侧重于文本内容的解读、信息提取和手法分析,写作教学则独立侧重于文体范式训练或话题写作,二者未能围绕单元核心主题形成双向促进的闭环。这种割裂导致学生难以将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思维模式与审美经验有效迁移至写作表达中,削弱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效能。读写环节之间缺乏任务序列的连贯性与能力发展的递进性,使教学陷入表面整合而实质分离的困境。

(二)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模糊不清

许多教师在设计读写一体教学时,未能将单元目标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读写结合层级,导致教学目标表述笼统、缺乏针对性。阅读与写作的关联点未能明确界定,学生难以把握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评价往往侧重最终成果而忽视过程表现,缺乏贯穿读写全程的形成性评价工具与标准。评价指标未能与核心素养维度精准对应,使得教师难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整教学,学生亦无法获得清晰的能力发展指引。

二、高中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中读写一体实践的优化策略

(一)依据单元核心素养确立读写整合目标

教师需深入解读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明确读写共同指向的核心素养维度,制定层次化的教学目标。以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激扬”为例,该单元选取《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等现代诗歌与小说《百合花》,核心素养聚焦于语言审美与情感表达。教师可将阅读目标细化为赏析诗歌意象、把握青春主题的情感层次与时代内涵;写作目标则设计为运用意象手法创作青春主题的现代诗歌或抒情散文。通过目标分层引导学生在阅读环节进行文本细读,聚焦于核心表现手法与情感表达方式,从《沁园春·长沙》中提取万山红遍鹰击长空等意象,分析其象征意涵与情感张力;在写作环节,学生基于所提炼的手法开展仿写、扩写或创新写作,如创作以青春与理想为主题的诗歌,主动运用意象组合与情感结构进行表达。

(二)创设真实情境激发读写表达需求

通过社会文化议题、文学审美情境或跨学科主题等途径,创设具有现实意义的读写任务情境。围绕青春主题设计“新时代青春宣言”征文活动,情境设定为学校文化节主题创作展。学生在阅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澎湃激情与《红烛》的奉献精神后,结合自身对青春价值的思考,撰写宣言文稿或演讲稿。课堂中,通过多媒体展示时代楷模的青春故事,组织讨论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梦想,使文本阅读与现实关怀紧密结合。这一情境将单元文本的审美体验转化为具有社会意义的表达实践,学生不再是孤立学习文本,而是为真实表达需求而精读、深思、创作,有效增强学习投入与成果价值。

(三)设计螺旋上升的读写任务链

以单元文本为依托,设计由浅入深、由模仿到创新的读写任务序列。课堂可从精细阅读入手,通过批注、摘要、改写等方式积累语言材料与思维模式;逐步过渡到仿写、续写、评写等应用性写作;最终完成基于多文本整合的综合性写作任务。第一阶任务为精细阅读与批注,要求学生摘录《沁园春·长沙》中意象群并分析其情感效果;第二阶任务为模仿写作,仿照《红烛》的象征手法写一首短诗;第三阶任务为评析写作,比较《百合花》与课外读物《青春之歌》的情感叙事差异,撰写文学短评;最终任务为创作青春主题的完整诗歌或叙事散文。课堂时间分配上,阅读分析占百分之四十,写作实践与互评占百分之六十。任务链从语言积累到思维拓展,从模仿到创新,确保学生逐步内化文本精髓并转化为个性化表达。

(四)深化文本互涉与比较阅读策略

引导学生挖掘单元内文本间、单元间文本乃至课外文本的互文关系,通过对比分析、群文阅读等方式拓展认知视野。引导学生横向对比《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狂飙精神与《沁园春·长沙》的革命情怀,分析不同时代背景下青春表达的形式差异;纵向延伸至古诗《将进酒》的豪迈气质,探讨青春主题的文学传承。课堂组织小组研讨,撰写分析报告,重点考察意象选择、节奏结构与情感表达的互文关系。通过多文本互读,学生不仅加深对单元内核的理解,更构建起文学鉴赏的宏观视野,后续写作中能灵活融通各类文本资源,提升评论性与创造性写作的深度。

(五)构建过程性评价与反馈机制

建立贯穿读写全程的评价体系,将阅读笔记、写作提纲、草稿修改、成果展示等纳入评价范围。设计青春主题创作档案袋评价体系。收录内容包括阅读笔记、仿写练习、提纲、草稿、修改稿及最终作品。课堂中采用量化量规从意象运用、情感真实、结构完整三个维度评价写作,阅读部分则通过批注质量与讨论贡献度评分。每周安排同伴互评环节,小组内根据量规交换反馈,教师随后点评修订建议。最后一课举办班级青春宣言朗诵会,融合口头表达与书面成果展示。这种评价机制贯穿单元始终,使教学反馈及时精准,学生能动态调整学习策略,实现读写能力的持续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读写一体化是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发展方向,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整体性与实效性。教师需系统设计单元读写目标,创新任务情境与活动序列,强化过程指导与评价反馈,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未来需进一步探索读写深度融合的路径,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洪杰 . 读写一体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优势及策略探析[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2024,(08):160-162+166.

[2] 高晓霞 . 基于读写一体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实践 [J]. 亚太教育 ,2023,(13):99-101.

[3] 黄钰淇 . 读写一体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实践探索[D]. 云南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