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分层教学在阅读课中的实践

作者

刘琪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366300

一、引言

分层教学是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理论提出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认知特点等,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设计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多采用“一刀切”的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将分层教学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课,针对《雷雨》这类经典文本设计分层教学实践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策略

在《雷雨》阅读课分层教学实践中,需以学生差异为基础,围绕“文本解读”核心,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设计连贯且有逻辑递进的教学环节,确保每个层次学生都能参与阅读过程、获得能力提升。

(一)基于学情分析划分阅读层次,明确分层目标

在开展《雷雨》阅读教学前,需通过“前置测评 + 自主申报”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学情分析,科学划分阅读层次。前置测评围绕文本基础理解设计,包括梳理《雷雨》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关系,以及识别剧本中的关键情节(如周朴园与鲁侍萍的重逢、周萍与繁漪的矛盾等);同时,通过让学生撰写“我的阅读困惑”,了解其在文本解读中遇到的难点,如是否难以理解人物的复杂性格,或无法把握剧本的悲剧主题。结合测评结果与学生自主申报的学习需求,将学生划分为基础层(A 层)、发展层(B 层)、提升层(C 层)三个层次,并为每个层次设定明确的阅读目标:A 层目标聚焦“读懂文本”,要求能清晰梳理《雷雨》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准确识别主要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B 层目标侧重“理解文本”,要求在梳理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如周朴园的冷酷与怀旧并存),并初步探讨情节发展与人物命运的关联;C 层目标指向“鉴赏文本”,要求深入剖析《雷雨》的悲剧根源(社会因素、人性因素),赏析剧本的语言艺术与结构特点(如“三一律”的运用),并结合时代背景对文本主题进行拓展思考。

(二)设计分层阅读任务单,引导自主阅读

根据划分的阅读层次与目标,设计《雷雨》分层阅读任务单,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自主阅读指引,解决“阅读无方向、思考无重点”的问题。任务单以“问题链”形式呈现,每个层次的问题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针对 A 层学生,任务单以“基础梳理类”问题为主,如“请用表格形式整理《雷雨》中周朴园、鲁侍萍、繁漪、周萍、鲁大海五个人物的身份,以及他们之间的主要矛盾冲突”“找出剧本中描写周朴园对待鲁侍萍态度的三个关键语句,并简要说明这些语句体现了他怎样的基本态度”,帮助学生夯实文本基础,建立对剧本的初步认知。针对 B 层学生,任务单侧重“理解分析类”问题,如“结合周朴园保留鲁侍萍旧物(如绣着梅花的衬衣、关窗的习惯)与他得知鲁侍萍身份后的反应,分析其性格的矛盾性”“分析繁漪‘雷雨’般的性格在‘吃药’‘雨夜对话’等情节中的具体体现,说说这些情节对推动故事发展有何作用”,引导学生在梳理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提升文本分析能力。针对 C 层学生,任务单设计“鉴赏探究类”问题,如“《雷雨》的悲剧结局是由个人性格导致,还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请结合具体人物与情节分析”“剧本中多次出现‘雷雨的意象,除了象征天气,还具有哪些深层含义?请从人物命运、主题表达等角度赏析”,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与文本鉴赏。任务单发放后,给予学生 2-3 天的自主阅读时间,要求学生根据任务单问题完成阅读笔记,教师通过线上平台随时解答各层次学生的阅读疑问,确保自主阅读有效推进。

(三)组织分层课堂互动,深化文本理解

课堂互动环节需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分层展示 + 小组协作 + 精准点拨”的方式,让各层次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雷雨》文本的理解。首先进行分层展示,安排 A 层学生上台分享“人物关系表格”与“关键语句分析”,教师针对展示内容进行基础点评,如纠正人物关系梳理中的错误,肯定准确的语句分析,帮助A 层学生巩固基础认知;接着由 B 层学生分享“人物性格矛盾性分析”与“情节作用探讨”,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对展示内容进行补充,如“除了保留旧物,周朴园还有哪些行为体现了性格的矛盾?”,帮助B 层学生完善分析思路;最后由C 层学生分享“悲剧根源探究”与“意象赏析”,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围绕分享内容进行讨论,如“你是否同意‘悲剧是时代必然的观点?请说明理由”,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展示结束后,开展“异层小组协作”活动,将 A、B、C 层学生混合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围绕“《雷雨》中最让你同情的人物是谁?为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展开讨论,要求 C 层学生带动 B、A 层学生思考,B 层学生协助 A 层学生表达观点,如 C 层学生提出“鲁侍萍的悲剧既有时代原因,也有个人性格原因”,B 层学生可帮助A 层学生梳理鲁侍萍的人生经历,A 层学生则可结合具体情节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在各小组间巡回指导,针对A 层学生的表达障碍进行引导,如“你觉得鲁侍萍哪里可怜?可以结合她被抛弃的情节说说”;针对B 层学生的分析漏洞进行补充,如“除了被抛弃,鲁侍萍后来的生活遭遇还有哪些体现了她的不幸?”;针对C 层学生的深度不足进行点拨,如“鲁侍萍的个人性格在悲剧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是否可以结合她对周朴园的态度变化分析”。

三、结语

将分层教学应用于高中语文《雷雨》阅读课,通过以上方法,既能解决传统阅读教学中“忽视个体差异”的问题,又能让不同层次学生在文本解读中获得适配的指导与发展。未来,还需进一步优化分层标准与评价体系,推动分层教学在更多语文阅读课中落地生根,助力学生实现个性化、高质量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 陈雨桐。高中语文经典文本分层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2024(1):25-29.

[2] 林泽宇。分层教学在高中语文剧本阅读课中的应用策略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3):41-44.

[3] 赵思远。基于学生差异的高中语文阅读分层教学模式构建 [J].教学与管理,2024(5):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