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进度优化与信息化管理
林亮亮
身份证号码:445222198602193332
一、引言
在建筑行业竞争加剧与业主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效的进度管理成为项目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传统施工进度管理以人工编制计划、现场巡查跟踪为主,易受人为经验局限,导致工序衔接矛盾、资源配置失衡,尤其在多专业交叉作业、复杂环境施工的项目中,进度延误风险显著增加。
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为进度管理革新提供了突破口,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进度计划的精准编制、实时跟踪与智能优化,可有效打破信息壁垒、提升协同效率。因此,深入研究施工进度优化方法,探索信息化技术与进度管理的融合路径,构建科学的管控体系,对缩短项目工期、降低管理成本、保障项目履约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建筑施工进度优化的核心方法
2.1 进度计划编制优化
进度计划编制需兼顾科学性与弹性,为后续执行奠定基础。采用 WBS 工作分解结构,将项目逐层分解为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及具体工序,明确各工序的工作内容、持续时间与逻辑依赖关系,分解颗粒度需适配项目规模,大型项目宜细化至工序级,小型项目可简化至分项工程级。
引入网络计划技术提升计划精度:关键线路法(CPM)通过计算各工序最早 / 最晚开始时间,锁定影响总工期的关键线路,优先保障关键工序资源供给;计划评审技术(PERT)针对工期不确定性项目,估算工序乐观、悲观、最可能持续时间,计算期望工期与风险方差,增强计划弹性;搭接网络计划则适用于多工序平行、交叉作业场景,优化工序衔接逻辑,缩短总工期。
2.2 资源配置优化
资源配置失衡是进度延误的主要诱因,需实现资源与进度的动态匹配。人力配置方面,根据工序技能需求制定排班计划,避免关键工序人员短缺或非关键工序人员冗余,同时考虑培训、轮班等因素,确保人均有效工作时间达标;设备配置需结合进度节点,提前规划机械设备进场时间与数量,如混凝土浇筑阶段集中调配搅拌车、泵车,设备利用率需达 85% 以上。
材料供应优化需建立 “进度 - 需求” 联动机制,依据进度计划制定采购与进场方案,明确材料到货时间、数量与质量标准,通过供应链协同避免材料短缺导致的工序停滞。
2.3 进度偏差调整优化
进度偏差调整需及时精准,防止偏差扩大化。建立定期监测机制,对比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计算工期偏差、工序完成率等指标,分析偏差原因(如资源短缺、设计变更、天气影响)。针对关键线路偏差,优先采取压缩措施,如增加资源投入(加班施工、增补设备)、优化工序流程(并行替代串行作业)、采用高效工艺缩短关键工序时长,确保总工期目标不变。
非关键线路偏差若在总时差范围内,可通过调整后续工序节奏消化;若超出总时差,需重新评估对关键线路的影响,修订整体计划与资源配置方案。偏差调整需遵循 “最小成本” 原则,成本增幅控制在原计划的 5% 以内。
三、建筑施工进度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
3.1 BIM 技术应用
BIM 技术构建可视化与协同管理平台,实现进度管理升级。通过三维模型关联进度计划,生成 4D 进度模拟(3D 模型 + 时间维度),直观展示工序时间节点与空间位置,提前识别工序冲突(如管线与结构施工交叉),优化施工顺序;利用虚拟施工模拟复杂工序,预判技术难点对进度的影响,提前制定应对方案。
BIM 平台支持多方协同,设计、施工、监理等方可在模型标注进度信息(如工序完成状态、问题反馈),实现数据实时共享;提取工程量数据辅助资源需求计算,提升计划编制精准度,减少人工误差。
3.2 进度跟踪与预警系统
进度跟踪系统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与动态监控。通过移动端 APP,现场人员实时上传工序完成情况、资源消耗、问题反馈等信息,同步至云端平台;平台自动对比实际与计划进度,生成偏差报表、关键线路曲线,直观呈现进度状态。
预警系统设置多级阈值,如工序延误率 10% 触发一级预警、 20% 触发二级预警,预警信息通过短信、平台推送通知管理人员,同时关联偏差原因分析模块,推荐调整方案(如增补人员、优化工序),实现 “发现 -预警 - 处置” 快速响应。
四、建筑施工进度信息化管理的协同机制与保障
4.1 多参与方协同管理机制
构建 “业主 - 监理 - 施工 - 设计” 多方协同体系,明确职责:业主制定进度目标并监督,监理审核进度与跟踪现场,施工单位执行计划与动态调整,设计单位及时提供图纸与处理变更。建立定期协同会议制度,每周通过信息化平台共享数据,讨论偏差、资源需求与协调问题;实现文件在线流转(如进度审批、变更签证),将审批周期从 3-5 天缩短至 1-2天,提升协同效率。
4.2 进度与质量、安全的协同保障
进度优化需兼顾质量安全,避免 “重进度轻管控”。计划编制中融入质量安全节点(如隐蔽工程验收、安全方案评审);信息化平台关联进度与质量安全数据,赶工前同步评估风险,如加班施工需加强安全巡查;建立联动预警机制,质量安全问题触发时,自动分析对进度的影响(如质量整改延误 2 天),调整后续计划;将质量安全达标纳入进度考核,实现三者协同。
4.3 信息化管理的技术保障
选择适配工具,小型项目用轻量化软件(如 Project),大型项目引入BIM 平台、智慧工地系统;配置高性能服务器与移动终端,确保网络上传速率≥10Mbps,满足实时数据传输;建立数据安全体系,加密敏感信息、设置访问权限、定期备份(本地 + 云端);加强人员培训,确保管理与作业人员熟练操作信息化工具,避免操作失误影响效果。
五、结论
建筑施工进度优化与信息化管理需以科学优化方法为基础、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协同机制为保障。通过计划编制、资源配置、偏差调整的优化,实现进度全过程可控;BIM、跟踪预警、大数据 AI 技术的应用,打破传统局限,提升管控精准性;多参与方协同与质量安全联动,确保项目高效履约。
实际应用中,需结合项目类型调整策略,住宅项目侧重标准化模板与供应链协同,大型公建项目侧重 BIM 应用与多专业协同。未来,应推动数字孪生等技术融合,实现 “计划 - 执行 - 监控 - 优化” 全流程智能化,为进度管理升级提供更强支撑。
参考文献
[1] 姚春霞. 建筑施工项目进度管理的优化与实践探索[C]//2025 工程技术应用与管理交流会论文集. 2025:1-3.
[2] 吴媛媛. 基于关键链的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与优化研究[J]. 建筑·建材·装饰,2025(2):58-60. DOI:10.3969/j.issn.1674-3024 .2025.02.020.
[3] 王琴. 基于 BIM 的建筑施工进度管理与优化[C]//2025 工程技术与材料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