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整本书阅读提升中学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实践探索
谢翠萍
莆田第二十四中学,351142
一、引言
史料实证素养是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学生能够对历史史料进行搜集、整理、辨析,并运用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深度阅读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完整、系统的历史文本资源,《史记》作为纪传体通史的典范,包含丰富的历史记载与多元史料类型,成为依托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优质载体。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多以碎片化史料为主,学生缺乏对完整文本的研读与实证训练,依托《史记》整本书阅读开展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教学现实意义,以下围绕具体实施策略展开论述。
二、实施策略
在依托《史记》整本书阅读提升中学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实践中,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史料实证能力发展逻辑,从文本感知到深度分析,再到论证与应用,分步骤开展教学活动,确保每一步骤衔接紧密,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史料实证方法。
(一)文本初读梳理,搭建史料认知框架
开展《史记》整本书阅读时,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初读,以“篇目分类研读”为核心,帮助学生搭建史料认知框架。教师可根据《史记》“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的体例分类,为学生划分阅读任务,如将“本纪”作为帝王统治脉络的史料集合,“列传”作为不同阶层人物活动的史料载体。学生在初读过程中,需完成“史料信息记录表”,记录每类体例下的核心篇目、记载时间范围、主要历史事件及人物,同时标注文本中明确的史料来源,如“太史公曰”中提及的文献引用或实地考察记录。
(二)史料比对分析,强化史料辨析能力
在学生完成文本初读与框架搭建后,进入史料比对分析阶段,以“同事件多文本比对”为主要方式,强化学生史料辨析能力。选取《史记》中记载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篇目,如“鸿门宴”在《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中的记载,引导学生对比两篇文本的叙述细节,包括事件起因的表述、人物语言与动作的描写、事件结果的评价等方面,找出记载中的异同点。同时,引入其他史料作为参照,如《汉书》中对同一事件的记载、出土简牍中的相关记录等,让学生将《史记》文本与外部史料进行比对。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设计针对性问题,如“两篇文本对项羽在鸿门宴中决策的描写差异,可能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对比《史记》与出土简牍的记载,哪些信息可以相互印证,哪些存在矛盾?”,引导学生从史料作者立场、时代背景、史料用途等角度分析差异原因,学会辨别史料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掌握基本的史料辨析方法,通过反复比对训练,让学生形成“多源互证”的思维意识,避免单一史料认知的局限性。
(三)观点论证构建,提升史料运用能力
经过史料比对分析后,进入观点论证构建阶段,以“基于史料的观点论证”为核心,提升学生史料运用能力。教师结合中学历史教学重点,提出开放性历史问题,如“结合《史记》相关史料,论证‘商鞅变法对秦国崛起的影响’”,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从《史记》中搜集相关史料,包括《商君列传》中的变法措施记载、《秦本纪》中变法后秦国的发展情况、其他篇目中对变法效果的评价等。学生需根据搜集的史料,构建论证框架,明确论点、论据与论证过程,其中论据需标注具体史料来源,如“《史记·商君列传》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这一措施加强了秦国对民众的管理,为变法推行提供保障”。在班级论证展示中,要求学生阐述史料选择理由,分析史料与论点的关联性,其他学生可针对史料运用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如“是否忽略了《史记》中对商鞅变法负面影响的记载,导致论证不够全面?”,通过这样的互动论证过程,让学生学会合理运用史料支撑观点,提升史料论证的逻辑性与全面性。
(四)实践应用拓展,深化史料实证素养
在完成观点论证构建后,进入实践应用拓展阶段,以“史料实证实践任务”为载体,深化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史记》史料考证小论文写作”,让学生自主选择《史记》中某一有争议的历史记载,如“烽火戏诸侯”,通过查阅学术研究文献、对比其他史料,对该记载的真实性进行考证,撰写小论文,要求在论文中清晰呈现史料搜集过程、考证方法与结论;又如“历史场景还原活动”,让学生根据《史记》中某一历史事件的史料记载,如“荆轲刺秦王”,结合史料细节还原事件场景,在还原过程中需说明每一处场景设计的史料依据,同时分析史料中可能存在的模糊信息及处理方式。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点评时,重点关注史料运用的准确性、考证方法的科学性与实践成果的创新性,引导学生反思实践过程中的不足,如“在史料搜集时是否遗漏了关键的出土文物史料?”,通过实践应用拓展,让学生将史料实证方法运用到具体历史探究中,实现史料实证素养的深化与迁移,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依托《史记》整本书阅读提升中学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实践,通过“文本梳理—比对辨析—论证构建—应用拓展”的递进式策略,为学生搭建了从感知史料到运用史料的完整学习路径。这一实践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更培养了学生对历史文本的深度研读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为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未来教学中,可进一步拓展整本书阅读的文本范围,结合更多元的历史典籍,持续优化实施策略,让史料实证素养培养融入历史教学全过程,助力学生形成扎实的历史学科素养,为其后续历史学习与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明宇 . 中学历史教学中整本书阅读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研究[J]. 历史教学参考,2024(1):25-29.
[2] 李敬华 . 依托《史记》开展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实践路径 [J].中学历史教学,2024(3):41-45.
[3] 王建军. 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学历史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教育探索,2024(2):58-62.
本文系莆田市荔城区开放性课题“基于整本书阅读的中学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编号:LCJKT251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