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谈初中生物“植物的生活”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策略

作者

赵彬彬

吉林省通榆县第九中学校

在初中生物课程体系中,“植物的生活”作为重要的知识板块,其内容涵盖植物从生长、发育到繁殖,以及物质与能量代谢等多个关键领域。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将这些知识拆分为零散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得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被割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对植物生命活动的整体性认知,不仅阻碍了完整生物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也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一、“植物的生活”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目标设定

(一)基于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的目标定位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植物的生活”相关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涵盖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在设定大单元教学目标时,需紧密结合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例如,在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在细胞内的转化与能量的传递过程,从而逐步形成物质与能量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在探究植物生长影响因素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环节,培养学生观察、推理、批判性思维等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探究实践能力。

(二)大概念与子概念体系构建

经过对“植物的生活”相关知识的深度分析,可将其大概念界定为“植物通过一系列生理活动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并与环境相互作用”。围绕这一大概念,进一步细化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等子概念。每个子概念又包含具体的知识点,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二、“植物的生活”大单元教学内容整合

对初中生物教材中“植物的生活”相关内容进行全面且细致的梳理,深入挖掘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将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这三大重要生理活动的内容整合在一起,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光合作用为植物生长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蒸腾作用则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三者相互关联、协同运作,共同维持植物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整合打破了教材原有章节的界限,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主线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植物生理活动的奥秘。

三、“植物的生活”大单元教学活动设计

(一)真实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动力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以“家庭阳台植物养护”情境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有限的阳台空间内,如何根据不同植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怎样合理安排浇水频率、施肥量以及光照时间;当植物出现叶片发黄、生长缓慢等问题时,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学生将抽象的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驱动引导深度学习

设计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知识。在植物光合作用的教学中,首先提出“植物为什么能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好奇;接着进一步追问“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如利用天竺葵进行光合作用产物检验实验,观察叶片在遮光与光照条件下淀粉的生成情况,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最后提出“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促使学生深入学习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实现深度学习,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培养综合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如分组探究不同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小组成员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分工,有人负责实验材料的准备,有人进行实验操作,有人记录实验数据,有人分析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共同讨论,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实验结束后,各小组进行成果汇报与交流,分享实验过程中的经验与收获。通过这种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

(四)跨学科融合提升综合素养

打破学科壁垒,将生物学知识与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讲解植物光合作用时,联系物理学科中的能量转化知识,分析光能如何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结合化学学科中的物质变化知识,解释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如何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探讨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通过跨学科融合,帮助学生从多个维度理解生物学概念,拓宽思维视野,提升综合素养。

四、“植物的生活”大单元教学评价实施

(一)多元化评价主体确保评价全面性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体系,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专业评价,包括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方面;学生进行自评,通过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明确自身的学习状况,制定改进计划;开展学生互评,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学习成果、合作能力等,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发现自身的问题,促进共同进步。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

(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保障评价科学性

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大单元教学的整个过程,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小组合作等活动中的参与度、表现情况,及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给予及时的反馈与指导,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终结性评价则在大单元教学结束后进行,通过单元测试、实验操作考核、项目成果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评价,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两者相互补充,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保障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总之,初中生物“植物的生活”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策略,如一支精密的指挥棒,以目标锚定为罗盘,内容整合为经纬,活动设计为羽翼,评价实施为基石,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它如春雨润物,助力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的沃土上,构筑起枝繁叶茂的认知森林,滋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蓬勃生长。在教育实践的原野上,教师需化身智慧的园丁,依循学生学情与教学资源的独特节律,灵巧运用这些策略,在探索中创新,在实践中雕琢,让教学过程日臻完善,绽放教育之花。展望未来,随着教育浪潮奔涌向前,大概念大单元教学在初中生物领域的探索永无止境,唯有持续精研优化,方能契合时代教育脉搏,培育出兼具创新锋芒与实践力量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