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批判性思维培养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应用

作者

俞开汀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366300

一、引言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理性且具反思性的思维方式,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中至关重要。它能助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挖掘深层意蕴,提升思维品质。在当下教育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现代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关键板块,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阵地。然而,传统阅读教学多侧重知识灌输与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因此,探究如何在现代文阅读中有效培养批判性思维极具现实意义。

二、实施策略

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里,教师要善于引导,助力学生开启批判性思维之旅。可以从营造开放氛围入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文本提出疑问,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的热情,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被动接受知识,为批判性思维培养奠定基础。

(一)引导质疑,开启思维之门

在现代文阅读起始阶段,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质疑。以郁达夫《故都的秋》为例,文章开篇“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组排比短句不仅奠定了情感基调,更暗含作者复杂的心路历程。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深入思考:从创作背景来看,1934 年郁达夫因白色恐怖避居北平,这种时代语境下的“清”“静”“悲凉”是否折射出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从文学手法分析,“清”作为视觉感知、“静”诉诸听觉、“悲凉”则指向内心,这种通感运用如何构建出独特的审美意境?若将其与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对秋天“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的苍凉书写对比,又能发现不同作家怎样的生命体悟?

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度思索,能打破对文本的浅表认知,在历史纵深与文学比较中开启批判性思维。质疑并非无端猜测,而是基于文本细节与自身认知冲突所产生的疑问。比如文中“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种对触觉的极致描写,与传统“悲秋”诗词惯用的视觉、听觉意象形成鲜明反差,教师可引导学生追问:郁达夫为何要颠覆常规审美路径?这种“触觉叙事”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情感密码?

(二)剖析论证,理清思维脉络

当学生对文本提出质疑后,教师要引导其剖析文本论证过程。以《荷塘月色》为例,作者在文中通过细腻描写荷塘景色来抒发内心“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追问逻辑,从三个层次逐步深入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景物描写来构建情感表达逻辑。

首先是观察视角的转换分析。如文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从俯瞰视角切入,这种视角与后文“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的平视视角形成怎样的空间层次?这种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是否暗示着作者从压抑现实中短暂抽离,逐步沉浸到自我精神世界的心理过程?

其次是修辞手法的情感解码。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经典描写为例,教师可设计递进式问题链:三个比喻分别突出荷花的哪些特质? " 明珠 "的璀璨、" 星星 " 的疏离、" 美人 " 的圣洁,为何会同时出现在同一段描写中?这种矛盾性的意象叠加,是否暗合了作者既渴望超脱又无法彻底摆脱现实的矛盾心境?进而引导学生发现,朱自清通过精心设计的比喻矩阵,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体验交织,构建出既唯美又充满张力的情感表达系统。

最后是时空维度的深层解构。教师可对比分析“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与前文荷塘美景的反差描写,启发学生思考:这种光明与黑暗的空间对照,是否隐喻着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对立?当学生注意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叙事跳转时,可追问作者为何要在此时插入六朝典故?这种时空跳跃是否暗示着作者试图通过历史想象来逃避现实困境的心理机制?

(三)多元解读,拓展思维视野

高中语文现代文具有丰富内涵,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能拓展其思维视野。以《百合花》为例,小说围绕通讯员和新媳妇展开,对于小说主题,学生可能有不同解读。有人认为是展现军民鱼水情,有人则从人性角度,看到新媳妇对通讯员从最初羞涩到后来的深切关怀所体现的人性美好。教师应肯定学生不同解读,只要基于文本有合理依据。这种多元解读方式让学生明白,文学作品没有绝对标准答案,从不同角度思考能发现文本新意义。在解读过程中,学生思维不断碰撞,从单一思维模式向多元思维转变,批判性思维得到有效拓展。

(四)反思评价,深化思维认知

在完成文本阅读与解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评价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关键环节。以《哦,香雪》为例,学生在理解香雪对铅笔盒的执着追求后,教师可引导其反思:香雪的追求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有何意义?这种追求对当下社会发展有何启示?学生通过反思,能将文本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联系,深化对文本主题认知。同时,学生还可对自己阅读过程与解读观点进行评价,思考自己思维是否存在局限,有无遗漏重要信息。通过反思评价,学生批判性思维从对文本表面分析上升到对自身思维过程审视,思维认知得以深化,为今后阅读与学习奠定更坚实基础。

三、结语

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导质疑、剖析论证、多元解读及反思评价等策略实施,学生能逐步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在阅读中深入理解文本,挖掘丰富内涵。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更能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强大思维支撑,使其在复杂信息时代具备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宇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探究 [J]. 语 文教学通讯,2024(12):35-39.

[2] 林晓敏。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实践 [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4(9):22-25.

[3] 苏悦。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融合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27):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