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聂立霞
济南市历城区实验小学
伴随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应用,智慧平台、AR 技术、智能测评等工具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变革带来了全新的方向。这些技术能够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内容,达成教学过程的精准化以及个性化,这与新课改所提出的 “以生为本” 教学要求高度契合。
一、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学习环境
创新教学模式借助信息技术打破传统 “教师讲、学生听” 的单向局面,构建更具互动性与探究性的学习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减轻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为学生营造优质的学习环境。基于此,教师应将新型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在线协作工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并依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使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进而优化学习环境。
以 “实际问题与方程” 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生活化学习场景。运用在线协作平台发布 “校园文具采购”“家庭水电费计算” 等贴近生活的实际任务,并附上相关场景的图片与数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初步探讨如何运用方程解决问题。小组成员通过平台共享文档记录讨论思路,教师实时查看各小组的进展情况并适时给予引导。
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各小组的初步方案,再借助互动课件以动态方式演示 “找等量关系 — 设未知数 — 列方程” 的解题步骤,将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观的流程图。随后,各小组在平台上协作完成新的实际问题任务,教师依据平台反馈的小组协作数据,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对思路受阻的小组进行针对性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能在生活化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应用价值,有效优化 “实际问题与方程” 的学习环境,提升主动学习能力。
二、技术赋能评价,突破评价局限
技术赋能借助数据化手段,记录学生在课堂参与、合作探究以及思维过程等方面的动态表现,推动评价模式从 “结果评价” 向 “过程 + 结果” 的综合评价转变。这种多元评价方式,不仅能够更为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能为教师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数据支持。基于此,教师应当构建技术化的评价框架,明确课堂互动、探究成果等评价维度,借助相应工具持续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数据,并定期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形成可视化的评价报告。
以 “数学广角 —— 找次品” 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在在线协作平台发布 “模拟工厂质检” 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找次品方案。平台会自动记录各小组方案的提交时间、成员分工留言以及方案的修改痕迹,这些记录将作为合作探究维度的评价依据。之后,教师利用课堂互动软件实时统计学生的发言次数、方案分享质量,对主动提出“三分法” 优化思路的学生给予正向评价标记;同时,通过屏幕共享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过程视频,结合学生操作步骤的合理性、思维表达的清晰度,记录学生在思维过程维度的表现。
三、利用 AR 教学,提升空间能力
AR 教学能够把小学数学里抽象的空间概念,转变为可感知的三维立体图像。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具的静态限制,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直观观察以及虚拟操作,构建起空间认知,从而有效降低理解几何知识的难度。基于上述情况,教师应当依据教学目标来设计 AR 教学资源,保证资源与空间知识点能够精准匹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有秩序地开展 AR 设备操作,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模型的结构及其变化情况。课后则结合 AR 学习内容,设计轻量化的实践任务,以此帮助学生巩固空间认知,不断提升空间能力。
以 “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定制 AR资源,将长方体的顶点、棱、面等要素,转化成可交互的三维模型,确保学生能够清晰观察到 “12 条棱分为 3 组且每组长度相等”“6 个面中相对面完全相同” 等核心特征。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借助 AR 设备“拆解” 虚拟长方体模型,亲自推动棱与面的组建过程,直观感受立体图形的构成方式。接着,教师通过提问 “若把长方体的高缩短至与长、宽相等,会变成什么图形?” 让学生实时操作 AR 模型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进而深化对长方体与正方体关系的理解。课后,教师可以布置轻量化实践任务,比如让学生使用 AR 工具扫描家中的长方体物品,自主测量虚拟模型的长宽高,并计算出其表面积与体积。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路径,从学习环境、评价体系、能力培养这三个维度出发,对传统数学教学模式进行了全面革新。具体而言,智慧平台为学生夯实知识根基,创新模式优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智能测评得以实现精准辅导,技术赋能打破了评价局限,AR 教学提升了学生的空间能力。这五个方面相互支撑、协同发挥作用,使得数学教学从以往的 “抽象枯燥” 转变为如今的 “直观有趣”。
参考文献
[1] 王旺江 .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析[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21):93-95.
[2]李夫梅.“双减”政策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研究[J].中国新通信 ,2024,26(24):2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