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企业研究院所实验室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

作者

钱海燕 韩丽君 胡显军

江苏省沙钢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张家港 215600

引言

研究院所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实验室承担着材料研发、性能测试、工艺验证等重要任务。随着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升,实验室监视和测量设备在精确度、稳定性、可靠性方面面临更高标准。当前企业实验室设备种类繁多,测量范围广泛,设备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已成为制约实验室高效运转、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完善研究院所实验室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体系,对提升检测数据可靠性、保障实验结果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研究院所实验室监视和测量设备现状分析

企业研究院所实验室拥有种类繁多的监视和测量设备,主要用于显微组织观察、材料成分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及热处理工艺研究。现代企业实验室普遍配备扫描电镜、X 射线衍射仪、光电直读光谱仪、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热模拟试验机等高精密仪器,设备精度等级高,操作流程复杂,维护保养要求严格。大型企业研究院所已建立较为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但中小型企业研究院所在设备校准周期、操作规范化、维护保养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设备操作人员素质对测量精度具有决定性影响。对测量工作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关键在于对测量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进行合理的管理。在选择工作岗位时,既要充分考查其专业理论和实际工作技能,又要注重对其职业伦理修养的考核,以保证勘察工作人员在遵循职业伦理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相应的技术和设备来完成工作 [1]。企业研究院所实验室人员配备普遍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实操经验不足等问题,制约了设备性能的充分发挥。同时,智能化管理系统应用不足,导致设备状态监控、校准管理、使用记录等环节存在盲区,难以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

二、企业研究院所实验室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研究院所实验室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面临诸多难题。校准管理混乱是突出问题,设备校准周期无法保证,部分仪器长期处于超期服役状态;校准过程缺乏规范,原始记录不完整;校准后数据追溯机制缺失,导致设备精度降低却无法及时发现。在周期校准的过程中,存在校准结果偏离校准状态,就是常说的示值超差。当此类情况出现时,必须对偏离校准状态的测量设备在生产、检验及量传过程中相应检测数据进行评定、追溯,必要时须对已开始的检验工作重新进行并分析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以确保测量设备因偏离校准状态引起的检测误差不会影响到产品质量 [2]。

监视和测量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薄弱是另一重要问题。监视和测量设备采购缺乏科学论证,导致功能重复或实用性不足;设备交接管理松散,责任人制度形同虚设;使用操作记录不规范,仪器使用前检查流于形式;维护保养计划执行不到位,设备故障率高;报废处置程序繁琐,闲置设备占用空间资源。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多数实验室仍采用纸质台账,无法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控,难以形成完整的设备使用记录与维修档案,增加了设备管理难度,制约了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三、企业研究院所实验室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体系的构建

企业研究院所实验室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体系构建应遵循科学分类、分级管理原则。依据设备特性及用途,可将监视和测量设备划分为标准装置类、测量仪器类和标准物质类三大类别。标准装置类主要包括力值、长度、温度等标准器;测量仪器类包括电学仪表、力学测试仪器、分析化验仪器和环境监测仪器;标准物质类则包括标准样品、标准溶液等。科学的分类体系使各类设备获得差异化管理策略,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类别设备的特性问题,提升整体管理效能。企业研究院所实验室管理体系应覆盖设备全生命周期,从设备论证、采购、验收、使用、维护、校准及报废处置各环节,形成闭环管理机制,保障测量数据可靠性。

实验室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体系运行离不开责任制度保障,应明确各级人员职责,实验室主任对设备整体负责,条线负责人对校准结果进行确认,设备管理员负责日常台账维护,使用人员承担操作规范责任。每台设备设立专人负责制,落实 " 谁使用谁负责 " 原则。完善的培训机制是保障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应建立涵盖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和维护知识的三级培训体系。风险控制机制是管理体系的核心,建立设备校准状态标识系统,对校准超差设备进行有效追溯评估,制定应急预案,降低因设备失效或偏离校准状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确保实验室产出数据真实可靠 [3]。

四、企业研究院所实验室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的优化措施

企业研究院所实验室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优化需要全面推进。校准管理水平提升是重点工作,应建立完整的校准计划管理系统,精确跟踪设备校准状态并提供到期预警;细化校准标准程序文件,使校准过程规范化;完善校准偏离追溯评定机制,对检测结果超差的设备开展历史数据评估,及时识别并处理设备偏离导致的数据异常;健全设备全周期管理,严谨论证设备采购需求,提高验收标准;创建设备使用电子档案,完整记录使用、维护与故障信息;优化设备交接流程,厘清责任边界;健全日常点检制度,形成精细化维护保养计划;优化报废处置程序,合理调配闲置设备。

操作人员素质提升是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优化的基础。应形成梯度培训体系,为各类岗位设计针对性培训内容,提升操作人员技术能力;落实设备操作授权管理,确保只有考核合格人员才能操作特定设备;组织技能实践活动,提升操作精确度。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管理升级,研发适用的实验室设备管理软件系统,实现台账数字化;构建设备运行状态监控系统,掌握关键运行参数变化;采用设备身份识别技术,集成设备技术文档、操作指南和维修记录;推动实验室信息系统建设,整合设备与检测数据管理,保证数据可靠性与一致性。

五、结语

监视和测量设备在企业研究院所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精准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对检测数据可靠性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材料研发方向判断和产品质量评价准确度。纵观当下企业研究院所实验室管理现状,校准流程不严谨、全周期监控缺位、操作人员能力不均等问题依然突出。构建合理分类体系,完善责任归属机制,严控校准全过程,提升人员专业能力,深化信息技术应用,这些措施构成了企业研究所实验室设备管理水平提升的根本途径。企业研究院所需在管理制度完善、标准体系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等领域协同发力,不断精进实验室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质量,切实支撑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品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桂瑶 . 工程监视与测量设备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精度控制分析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3,(22):236-238.

[2]王韵龙 , 郑琳 . 监视和测量设备偏离校准状态追溯评定分析 [J]. 模具制造 ,2024,24(10):227-229.DOI:10.

[3]姚岚 . 构建烟草工业企业监视和测量设备管控模式 [J].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3,(05):10-12.DOI: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