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舞蹈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赋能机制
白云珠
甘肃省陇西县文化馆
引言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本保障手段,其质量好坏是确保文化惠民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丰富化的今天,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手段已不能满足需求,而群众舞蹈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自发式文化活动载体,在激发人民群众活力、提升基层群众文化氛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赋能路径的研究价值显而易见。
一、群众舞蹈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赋能维度
(一)资源整合:盘活基层文化资源存量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因资源分布散、利用率低而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群众舞蹈可以将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服务合力。立足于社区文化站、乡村文化广场等活动场所,无需过多的人力物力,能盘活场地资源,还能吸纳更多的人员,将有基本素质的人培育为文化志愿者,组织教学、策划,脱离对专业人员的依赖,或吸纳当地的企业及艺术学校,实现“政府引导 + 社会参与 + 群众自治”的良性发展。
(二)参与激发:提升群众文化参与主动性
“被要求”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存在的问题,群众舞蹈因“人人参与”的特质,从“让我参与”到“我要参与”,舞蹈类型多为广场舞、民族舞等易学易懂易跳的形式,不需要任何基础,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的群众都可以轻松参与,打破“专业性”限制;并且强调整体的交互合作,排练、展演的互动交流增加群众的归属感与获得感,举办社区舞蹈大赛、节日展演更是给了参与群众展示自己的平台,更加激发了参与动力;并且带动家人、邻居参与,扩大服务受众,延伸服务触角至群众身边。
(三)文化传承:推动基层本土文化落地生根
群众舞蹈是基层群众本土文化传承的“活化石”,多融入本土传统舞蹈、民俗,将当地文化通过舞蹈的形式活态传承下去。其传承方式则走“群众路线”,靠“口口相传”“精英辐射”,通过排练、表演时对本土文化的耳濡目染而进行传承,而不是进行“博物馆式”的传承[1]。这种“烟火气息”传承使得本土文化走出展厅、走出书斋,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活态的”、体验式文化形态,赋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以本土性的文化认同。
二、群众舞蹈赋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化路径
(一)避免活动同质化,贴合群众需求
内容创新一方面要结合本土特色文化,丰富舞蹈内容,引导基层文化工作者将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作为群众舞蹈的创作素材,结合当地戏曲、民间故事等进行编排,形成“一乡一首舞,一村一品”。另一方面要分层分级设计内容,满足群众舞蹈需求。针对中老年群体编排养生舞蹈、民俗舞蹈,针对青年群体编排街舞、现代舞,针对乡村女性群众编排简单易学的舞蹈,做好“精准供给”,增强群众舞蹈的亲和力,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供给的精准性。
(二)构建专业指导队伍,提升服务质量
一方面,引入专业力量,建立“文化人才下沉”机制:政府购买服务,联系相关艺术院校,请专业舞蹈教师、编导定期下沉,对群众进行教学指导、作品编排指导等,提升舞蹈专业化水平,有些城市已经建立“艺术指导员”制度,为社区配备专业指导员定期指导。另一方面,培训培养本土骨干,带好队伍:在积极分子中挑选有培养前途的进行集中学习培训,走出去培养本土骨干,带动普通群众,“专业指导 + 帮带”,建立基层文化人才奖励激励机制。采取发放补贴、评选“优秀文化骨干”的办法,为活动开展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提供支持[2]。
(三)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赋能可持续
群众舞蹈活动如果没有制度做保障,易沦为短期行为,要从制度、经费、管理方面建立长效机制。组织上,构建基层群众舞蹈协会或兴趣爱好小组,群众自我管理,政府、文化部门只做引导扶持工作,不越权干预,充分保障群众自治。经费上建立“政府补助 + 社会捐款+ 群众自筹”的模式:政府列入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经费预算,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发动企业、社会团体等捐款;群众自愿出资购置服装等,保障经费补充。管理上,建立活动规则,在时间安排、场地使用及安全保障等方面,做到不扰民、不激化矛盾;建立活动回应机制:定期收集反馈活动意见,调整活动内容形式,满足需求,实现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赋能。
结语
群众舞蹈所具备的特性,为资源赋能、参与赋能、文化赋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新路径,在激活基层文化活力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丰富内容支撑、人才支撑、制度保障,可激发出群众舞蹈更大的赋能能量,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从有到优。应继续探索群众舞蹈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结合,使文化惠民成果落到基层群众身上,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姚瑶 . 关于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几点思考 [J]. 品位经典 ,2019,(12):16-17.
[2] 吴彬凌 . 群众舞蹈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析——基于天台县文化馆的实践 [J]. 文化月刊 ,2025,(08):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