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探活动中教师观察与评价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
倪嘉欣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乐余实验幼儿园,215621
一、中班科探活动中教师观察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记录观察事件能力不足
在阅读了组内10 名教师的观察、评价记录表后,对于被观察到的典型事件,教师基本能写清每个时间段内幼儿明显的外显行为,并能记录下幼儿的语言对话,如 Z 老师对幼儿恩善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选择的材料、讲评等都做了记录,但是在记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叙述不完整,忽视了事件的重要情节和细节进展,如恩善小朋友是如何从多米诺牌的兴趣转向螺丝螺母的?为什么会再次转变?教师并未加以追踪。
(二)分析评价事件能力较弱
组内 10 份观察记录中,仅有 1 份事件分析评价关注到幼儿行为反映的幼儿心理与行为特征及其原因,其余均停留在总结层次,未深入分析,或者带入自己的主观色彩。如 Z 老师对恩善小朋友的重复性行为单方面解读为“不知道积木还能怎么玩了”,忽视了现阶段年龄特征的幼儿行为背后的意义,以成人的眼光看待。
(三)教师观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评价标准不明确,缺乏科学依据。部分教师在评价时更多依赖主观判断,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单一,反馈不足。大多数教师主要通过口头表扬或批评进行评价,缺乏具体的反馈和改进建议;个别差异关注不足,评价结果缺乏个性化。教师往往难以兼顾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评价结果不够具体和详细;这些问题的原因同样在于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评价工具,时间和精力有限,难以进行深入的个性化评价。
二、提升教师的观察与评价能力实践策略
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就是为了分析其行为背后的发展,判断儿童的发展水平,为其发展提供个性化的辅导。许多教师对于“观察、评估”都有类似的见解,比如“说到观察就会将我们的观察记录和评估联系起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也是我们日常了解幼儿的一种工具”,“观察让我想到的是看孩子的状态和游戏中产生的价值。看看他在哪些方面做的是很好的,有哪些方面需要调整的。之后我们就要通过各种方式,追踪观察幼儿的表现,听幼儿的想法,为后续的活动提供支持策略”。
(一)审视现状:原观察记录的使用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发现观察评价表格比较笼统,指向性不明确,依然无法帮助老师走出写观察记录头疼的困境,撰写观察记录已经成为一种负担。教师刻意寻找“哇”时刻,强行精彩观察内容;为了撰写而撰写,如同套用公式;“记录”变成“补录”……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工作负担是首要原因。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找到时间和用心思进行持续的观察和记录;缺乏足够的对观察记录重要性的认识,幼儿的学习和成长是持续且动态的过程,需要通过观察和记录准确捕捉、及时干预;在评估体系中过于强调用文档的完整性来证实质量的高低,为了应付检查,教师不得不选择集中补写记录。基于此,我们决定为观察记录“瘦身”,让观察记录回归它本身的价值。
(二)化繁为简:“手账式记录”的新尝试
1. 什么是“手账式”记录
手帐式记录没有特定的排版格式,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是纯白描式的记录,将孩子当下的行为、对话、表情等及时的记录下来,来不及写的内容可以用符号或者是看得懂的方式来记录,事后采用批注式在记录上面逐一的圈化分析,做出评估,通俗来说,就是看到了孩子什么样的行为,就记录什么。
2.“手账式”记录的特点
2.1 真实:所见所闻即所记
记录什么?就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听到幼儿说了什么,看到幼儿做了什么,直接写下来,不要带入成人的价值去判断它是不是有意义,是不是有价值。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意义,不是当下看到时能立即做出判断的。其次可以观察幼儿是怎么玩的。如:幼儿对这份材料的兴趣是怎么样的,可以从动作、表情、坚持性、注意力、情绪方面进行白描。最后,还可以记录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话题,如:幼儿在自主区中探索磁铁的玩法,就涉及到了许多话题:磁场;磁性;掉下来的硬币为什么会转?这都是幼儿在自主游戏中涉及的话题,都应当被记录下来。
2.2 及时性:实况式还原幼儿的行为及情境
手账式记录指教师按时间、事情发展顺序,尽可能详细、及时、真实地记录观察对象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行为及情境,看见什么就写什么,不需要过分考虑排版、文字描述等,甚至来不及记录的内容可以用自己看得懂的符号代替,手账式记录就像“便利贴”一样,有助于教师积累丰富、真实的的幼儿行为。
2.3 草稿:叙述性语言随时记录,圈画式评价真实全面
将“手账式记录”当作是“草稿”,随时记录、圈画,教师将感兴趣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行为、反应、表现及幼儿的个性行为和事件,用叙述性语言随时记录下来,供日后分析研究。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关注个体还可以兼顾到全体。在观察,不断动笔的过程中,教师慢慢也会体会到“观察”不等于“看”,更不是随便看。进行手账式记录的同时,脑子里也构建幼儿的游戏活动的提纲,便于一下子捕捉到幼儿的经验发展关键词。
(三)难点解决:“手账式记录”的分析解读
只有基于对幼儿的观察和评估,才能够真正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了解幼儿发展的需要,课程才能真正的促进改革发展。在观察中记录的不仅仅是幼儿成长的过程,也是老师专业成长的历程。一些老教师就是靠年复一年带班积累下来的经验,才能看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教育跟进的机会。通过“圈画式”的方法对科探游戏的分析评价:老师在记录到的幼儿行为的基础上,找到可分析的价值点,从操作行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结论与反思
通过对中班科探活动中教师观察与评价能力提升的探索路径,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一)尝试多元观察
观察不仅是眼睛看、耳朵听,还要和谈话、作品分析、家园沟通等途径结合;观察记录不仅可以通过文字描述,还可以通过行为检核、评定量表、取样观察等方式展现。教师尝试了解并掌握多样化的观察方法,能提高儿童行为观察的有效性。<!--?-->
(二)评价的有效性
教师的评价应该是细化、具体的,针对幼儿的某一行为结合年龄特点、行为习惯等方面全面地进行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对《纲要》等文件有全面地解读,不要让评价腾空,找到评价的方向。让评价成为生成性活动的指导思路。
参考文献:
[1] 王晓芬 . 提高教师观察能力的几点建议 [J]. 福建教育 ,202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