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数学新教材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探析

作者

李茜

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金水河镇中学 661506

引言

新教材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关乎知识传递的效率,更在于学生数学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强化了多个环节,要求教师重构教学逻辑,从单向讲授转向多元互动。探索新教材与课堂教学的适配路径,对落实学科育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时代命题。

一、初中数学新教材特点

(一)知识体系系统性

新教材构建了螺旋上升的知识网络,将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等领域有机整合,形成相互支撑的知识结构。教材采用 " 核心概念 -基本方法 - 实际应用 " 的三层递进设计,如函数概念从七年级的变量关系到八年级的一次函数再到九年级的二次函数,体现知识发展的逻辑脉络。每个章节设置 " 知识链接 " 板块,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解数学概念的发展过程。教材特别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问题解决中融入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思维方法,通过例题与习题的系统编排,促使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认知体系。知识呈现既保持数学学科的内在逻辑,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抽象数学概念通过多角度阐释变得可理解、可掌握。

(二)内容衔接连贯性

教材在纵向衔接上注重各学段知识的自然过渡,七年级在小学算术基础上引入代数思维,为八年级的函数学习奠定基础,九年级则在巩固前两年所学的同时向高中内容延伸。横向衔接方面,不同知识板块相互呼应,如几何知识为函数图像理解提供直观支撑,代数运算为统计数据分析提供工具。教材通过 " 回顾与思考 " 栏目实现章节间的无缝连接,每个新概念引入前都有相关知识铺垫。实践应用类内容的编排体现递进性,从简单实际问题到综合应用场景,形成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链条。教材还特别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在科学、技术等情境中展现数学的工具价值,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观。

(三)章节设置合理性

教材采用 " 问题情境 - 探究活动 - 新知形成 - 应用拓展 " 的章节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每个章节容量适中,重点概念配备充足例题和变式练习,确保学生有充分的理解和内化时间。知识点的编排顺序经过精心设计,如先学习全等三角形再研究特殊四边形性质,符合逻辑推理的渐进要求。教材设置不同层次的习题组,包括基础巩固、能力提升和拓展探索三类,满足差异化教学需求。

二、初中数学新教材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探析

(一)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的解读与转化能力

教师需深入理解教材编写意图,从知识逻辑、学生认知和育人价值三个维度进行立体化解读。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整式的加减 " 为例,教师要把握教材从具体到抽象的递进设计:先通过" 笔记本单价3元,钢笔单价 5 元 " 的生活情境引出单项式概念,再过渡到同类项合并的抽象运算。在教学设计时,可创设 " 超市小票计算 " 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 " 观察商品价格 - 列代数式 - 发现合并规律 " 的完整认知过程。同时要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如类比数的运算学习式的运算,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通过开发配套的 " 问题串 " 和 "思维导图 ",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实现从 " 知其然" 到 " 知其所以然 " 的深度学习,最终达成知识技能与思维能力的协同

发展。

(二)情境教学模式在新教材中的应用

新教材丰富的生活情境为教学提供了优质素材,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情境设计探究活动。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中,可以改编教材的 " 销售问题 " 情境:设置文具店促销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分组调查不同折扣方案,建立方程模型比较最优购买策略。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别担任店主和顾客,在讨价还价中自然产生列方程的需求。教师逐步引导从具体数字过渡到字母表示,完成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跨越。课后延伸至家庭消费决策调查,让学生在真实数据中体会方程的实用性。这种情境教学使抽象的方程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数学建模能力。

(三)项目式学习与新教材内容的结合

项目式学习与初中数学新教材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核心素养。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有理数的运算 " 为例,教师可设计 " 家庭月度水电费核算 " 项目,要求学生收集家庭水电费数据,运用有理数加减法计算总支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录水表、电表的起止度数,将实际用量转化为有理数;通过水费单价(如 3.5 元 / 吨)和电费阶梯价格(如 0-200 度 0.5 元 / 度,超出部分 0.8 元 / 度)建立计算模型;综合运用有理数四则运算完成费用核算,并通过图表呈现分析结果。这一项目不仅巩固了有理数运算规则,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据收集、模型建立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家校合作助力新教材课堂教学成效

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是提升新教材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在几何证明等抽象内容的教学中尤为关键。以 "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 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家校联系册向家长说明课堂重点,建议家长在家辅导时利用生活物品辅助理解:如折叠对称的剪纸验证SSS 定理,用可调节角度的衣架演示 SAS 定理的角边关系。学校可组织" 数学亲子工作坊 ",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全等三角形拼图挑战,在实践中体会AAS 定理的逻辑推理过程。教师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几何证明思维发展情况,针对个别学生在 HL 定理理解上的困难,提供家庭探究任务——比较不同斜边直角三角形的全等条件。家长观察记录学生在生活中的几何发现,如辨识建筑中的全等结构,形成课堂案例素材。

结束语

新教材的实施为初中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深刻变革。未来应持续深化教材研究与课堂实践的结合,通过创新教学设计、优化学习评价等方式,构建更具适应性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印冬建 . 初中数学新教材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意义及实现 [J]. 教学与管理 ,2025,(22):63-67.

[2] 余景波 . 初中数学新教材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探析 [J]. 教育 ,2025,(18):43-45.

[3] 吴小兵 . 人教版初中数学新教材编排特点与教学使用建议 [J].中小学数学 ( 初中版 ),2025,(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