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德育与科学精神融合路径探索
陈梅
福建省莆田市第五中学 351100
一、引言
学科德育是将德育元素融入学科教学的过程,科学精神是探索自然规律的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二者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化学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承载着揭示物质变化规律、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学科使命,更肩负着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提升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从拉瓦锡通过定量实验推翻燃素说的科学求真,到侯德榜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发明联合制碱法的家国情怀,化学史中的每个里程碑都彰显着科学精神与人文价值的交融。随着教育改革推进,新课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强调,以及 " 大思政 "教育格局的构建,探索化学学科德育与科学精神的有效融合路径,既是破解传统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割裂困境的现实需求,也是培育兼具科学思维与道德情怀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成为基础教育领域亟待攻克的重要课题。
二、实施策略
化学学科蕴含丰富德育资源与科学精神内涵,通过系统化、层次化设计教学环节,能有效实现二者深度融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情境浸润:搭建德育与科学精神融合的认知桥梁
在高中化学教学初始阶段,以情境浸润作为融合起点。教师围绕教学内容,从历史文化、社会热点、生活现象中挖掘素材,创设多样化教学情境。在历史文化素材挖掘上,除了展现古代炼丹术到现代化学发展历程,还可详细讲述我国古代《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冶金、制盐等化学工艺,以及科学家侯德榜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发明侯氏制碱法的艰辛历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化学家们追求真理、不畏失败的探索精神,感受化学学科深厚的发展积淀。
结合社会热点时,不仅关注大气污染治理,还可引入锂电池回收处理等新兴议题,通过剖析其中化学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责任与价值,激发社会责任感。从生活现象出发,可创设 “厨房中的化学” 情境,以食醋与小苏打反应产生气泡等常见现象为切入点,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化学学科的亲切感。通过生动、多元的情境呈现,将德育元素与科学探究意识自然融入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之初,就建立起对化学学科的正确认知,形成德育与科学精神融合的初步感知,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
(二)探究驱动:深化德育与科学精神融合的实践过程
以探究活动为载体,推动德育与科学精神深度融合。教师精心设计探究任务,除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分析,还可引入项目式探究学习。例如,围绕 “污水处理方案设计” 这一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调研,了解不同污染物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验证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在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循实验规范,如实记录数据,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当实验出现异常结果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思路,引导学生从实验仪器误差、试剂纯度、操作步骤等多个角度分析原因,锻炼质疑精神与创新思维。同时,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明确各成员在实验中的角色与分工,如实验操作员、数据记录员、分析报告撰写员等,让学生在分工协作中学会沟通交流、相互尊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通过亲身体验探究过程,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化学知识,更能在实践中强化科学精神,内化德育品质,实现二者在实践层面的深度融合 。
(三)实践延伸:拓展德育与科学精神融合的应用场域
将化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实践,进一步拓展融合空间。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化学社会实践活动时,在参观化工厂的基础上,可邀请工程师现场讲解化工生产中如何通过改进工艺流程减少污染物排放,生动诠释绿色化学理念和安全生产规范,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化学工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与责任。
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时,不仅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探究化学原理,还可鼓励学生将实验过程制作成科普短视频,分享到社交平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锻炼科学传播能力。此外,定期举办化学前沿知识讲座,邀请高校化学专家介绍新能源材料、药物合成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鼓励学生关注化学领域前沿动态。组织学生参与化学科普志愿活动,走进社区、学校,向公众传播化学知识,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增强社会使命感和科学传播责任感。通过实践延伸,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深化对德育与科学精神融合的理解,实现从知识学习到素养提升的跨越。
(四)评价导向:完善德育与科学精神融合的反馈机制
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为融合实践提供有效反馈。评价内容不仅涵盖化学知识掌握情况,更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德育素养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除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以及实践成果展示评价,还可引入家长评价,邀请家长参与学生家庭小实验过程,并对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例如,在小组探究活动后,学生从实验参与度、团队协作表现、科学态度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则结合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对其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等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教师可制定详细的评价量表,对学生在不同维度的表现进行量化打分,如将科学态度细分为实验规范操作、数据真实性等指标,每个指标设定不同分值,使评价更加客观、准确。通过及时、全面的评价反馈,让学生清晰认识自身在德育与科学精神发展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为后续学习指明方向,同时也为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改进融合路径提供依据,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三、结语
高中化学学科德育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通过情境浸润、探究驱动、实践延伸和评价导向四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德育与科学精神在化学教学中的深度融合。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更能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高尚品德的时代新人,推动化学教学向更高质量育人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 陈淑敏。学科德育视角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J]. 化学教育,2023(12):45-50.
[2] 刘瑞华。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精神培养路径探析 [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24(3):88-93.
[3] 王启铭。新课程背景下学科德育与核心素养融合研究 [J]. 课程·教材·教法,2022(8):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