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练赛一体化”视域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创新

作者

房立轩

四川天府新区锦江小学

一、引言

小学体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对于小学生的身体健康锻炼、运动技能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及提高学生气质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传统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练、赛”并不能够更好的反应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精准的分析学生学习需求,以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体育能力。

二、传统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环节分离

在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练”“赛”是三段分离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讲解理论或示范动作,而学生被逼着去学习、接受动作。其次,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盲目反复地做动作而不知道要达到什么标准。最后,比赛主要是进行阶段性教学成果的考察,并不能够与平时课堂教学相关联,学生不能把“学”和“练”有机地结合,学习的动力不足。

(二)教学内容单一

少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只限于传统的运动项目技能学习,如跑步、跳绳、队列等,缺乏趣味性和挑战性,课堂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式教学为主,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学习的机会不多,与学生学习需求不相匹配,无法有效地对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进行培育。

(三)评价方式片面

以往体育教学评价多是以学生的学习运动成绩、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为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合作情况、学习进步情况未能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这样单调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学习过程不能全方面体现,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教学教师难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三、“学练赛一体化”对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练赛一体化”让赛进课中,在学习练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挑战性及趣味,通过竞赛竞争性、趣味性的竞争氛围及效应点燃学生的好胜心理与参与积极性,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提升学生体育能力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运动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通过“学练赛一体化”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运动能力的形成。通过学习,能够让学生更为积极的参与到整个体育活动中,学习是学生进行练习的基础,是参与比赛的前提,只有勤奋的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通过常赛稳定学生的运动水平,逐步的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处理好“体能、技能、心智”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共同发展才能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体能是学生个人身体素质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力量、速度、耐力等,体能是体育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对不同的学生自身具备的体育素质进行有效的分析,以提高学生个人素质。通过有效的训练,能够逐步的提高学生自身的技能,在运动的过程中会逐步的锻炼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是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学练赛一体化”视域下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策略

(一)课程设计创新

整合教学内容: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度的了解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学中避免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体育课程教学中增强趣味性。比如田径模块中将跑、跳等内容融入趣味接力赛、跑接力等竞赛项目,构成“模拟校园运动会”专题体育课,以学习技能知识为基础,通过竞赛练习强化掌握运动技能。

设计分层任务:一体化视角下,我们可以了解到运动能力即具有相似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运动能力的表现水平有强弱之分,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安排时布置不同梯度的任务,例如跳绳课程设计中有基础差的学生,布置“跳绳连续数个”为初级目标,能力强的学生,布置“1 分钟跳绳 120 个”或“花样跳绳自创展示”的高级目标,并且在竞技比赛中分不同梯度设置竞赛项目,例如初级比赛的“跳绳数个计时赛”、高级比赛的“花样跳绳自创赛”,使不同难度分值的竞赛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完成任务时的“成就感”。

(二)教学方法创新

情境教学法: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练赛”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通过有效的学习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这是体育学习的基础。在学习中学生通过勤练以熟练的掌握技能,比赛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形成运动能力,同时稳定能力,提高水平。如在武术教学过程中,以“武林大会”为主题,将教学内容设置为“武林门派”训练和武斗场景,学生在“门派训练”中掌握武术动作,“弟子切磋”进行训练,“武林争霸赛”进行比拼。情境教学法可以强化教学趣味性,提升代入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小组合作学习法:运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系统的设计体育活动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了解学生的运动需求,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组成若干小组进行分组学习、分组练习、分组对抗赛。在足球课堂教学中,教师布置小组任务,例如“设计一套进攻战术,在比赛中实战应用”,小组同学通过小组讨论拟出战术,在训练中磨合技战术,在小组对抗赛中对技战术进行验证。小组合作学习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促使学生互学互进。

五、“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实践案例

(一)案例背景

以某小学三年级的排球垫球课为例,教师在教学之前对于学生的学习诉求进行了有效的分析,通过合理调整教学方式,以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2]。

(二)实施过程

学习阶段:

1. 零起点阶段:学生通过教师讲解,了解排球垫球的基本技巧,让学生真正的学会。

2. 基础阶段:学生通过练习已经掌握了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垫球技术,并能够连续垫球,但尽管有一定的基础,仍需后期练习加强。

练习阶段:

通过设计“垫球接力赛”“垫球计数挑战”等练习活动。在“垫球接力赛”中,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依次垫球,累计垫球次数多的小组获胜;“垫球计数挑战”则让学生挑战自己的垫球纪录,达到一定数量可获得“垫球小能手”称号。

竞赛阶段:进行“班级排球垫球对抗赛”,将同学分成若干队,进行二对二对抗赛,比赛形式是在规定时间内累计有效垫球多的队伍取胜,比赛过程中同学们参与积极,相互鼓励,现场气氛热烈。

结语

学练赛一体化为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与新办法,在课程设计、教学策略、评价策略等方面进行的创新性尝试,可解决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今后,小学体育教师要继续加强对于“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理念的认识与体会,联系自身实际课堂教学状况进行教学模式的完善与延伸,夯实学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中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 匡照荑 . 智慧体育环境下的小学体育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研究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5,(09):184-186.

[2] 梁丹丹 . 体育器材在小学体育训练中的应用核心探寻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5,(08):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