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数学 + 计算机编程”融合教学中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思维的培养

作者

李文静

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明珠学校 321300

一、引言

“数学 + 计算机编程”融合教学,是将数学的符号逻辑、数量关系与编程的流程设计、算法实现相结合的跨学科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新课标对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逻辑思维与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数学教学多侧重理论推导,学生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而单一的编程教学常缺乏数学思维的支撑,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算法背后的逻辑本质。在此背景下,探索两者融合的教学路径,将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成为突破传统教学局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向。

二、实施策略

在“数学 + 计算机编程”融合教学中,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思维的培养需遵循“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的原则,通过任务驱动、思维转化、实践验证与拓展延伸四个连贯的过程,引导学生从“理解概念”到“应用实践”,再到“创新迁移”,逐步深化思维能力。

(一)立足学科关联,设计阶梯式融合任务

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搭建数学与编程的关联桥梁,通过阶梯式任务设计,让学生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初步感知两者的内在逻辑。任务设计需兼顾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与编程学习的层次性,从简单的“数学问题编程化”入手,逐步过渡到“编程问题数学化分析”。例如,在教学初期,可设计“数据统计与可视化”任务:先让学生用数学方法对一组校园环境数据(如一周空气质量指数)进行整理、计算平均值与方差,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编程工具(如 Python)实现数据的输入、存储与统计,最后通过编程生成折线图或柱状图。在任务设计过程中,需明确每个步骤的具体要求:数学环节需学生清晰呈现数据处理的逻辑过程,编程环节需学生将数学计算步骤转化为可执行的代码流程,如用变量存储数据、用循环实现重复计算、用条件语句处理异常值。通过这样的阶梯式任务,学生既能巩固数学中的统计知识,又能初步建立“数学逻辑→编程实现”的思维关联,为后续的思维转化奠定基础。同时,任务难度需逐步提升,后续可设计“函数图像绘制”“优化问题求解”等更复杂的任务,如“用编程绘制二次函数图像并找到顶点坐标”,让学生在任务推进中持续感受数学逻辑与编程流程的契合点。

(二)聚焦思维转化,引导双向式逻辑推导

当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编程的关联后,需进一步引导学生实现“数学逻辑→编程逻辑”与“编程逻辑→数学逻辑”的双向转化,这是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的核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以具体问题为载体,通过设问、追问等方式,推动学生梳理两种思维的转化路径。例如,在“方程求解”融合教学中,先呈现“求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的任务: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数学中的求根公式推导过程,明确判别式 Δ=62-4ac 对根的情况的影响,这是数学逻辑的梳理;接着提问“如何用编程实现求根过程?”,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计算判别式→判断根的情况→代入公式求解”的数学逻辑,转化为编程中的“变量定义→条件判断→公式计算”流程。在转化过程中,教师需针对关键节点进行引导,如当 Δ<0 时,数学中需说明“无实数根”,编程中则需用条件语句“ifΔ<0:print(' 无实数根 ')”来实现;当 Δ≥0 时,需将求根公式中的平方根运算转化为编程中的数学函数(如 Python 中的math.sqrt)。随后,再进行反向引导:给出一段求解方程的代码,让学生分析代码中每一行语句对应的数学逻辑,如代码中的“delta=b**2-4ac”对应数学中的判别式计算,“x1=(- ⋅b+ math.sqrt(delta)) (2*a) ”对应求根公式。通过这样的双向推导,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两种逻辑的转化方法,还能在对比分析中深化对逻辑严谨性的理解,避免因逻辑断层导致的编程错误或数学推导漏洞。

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实践中的验证与修正。在学生完成思维转化后,需通过编程实践将逻辑转化为具体成果,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迭代修正,这是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步骤。教学中,可采用“编程实现→结果检验→问题分析→修正优化”的迭代流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思维。例如,在“几何图形面积计算”融合教学中,学生需完成“用编程计算梯形、三角形、圆形的面积”任务:首先根据数学公式设计编程思路,如梯形面积公式 S=(a+b) h/2,编程中需定义上底 a、下底 b、高 h 三个变量,再通过公式计算面积;接着学生编写代码并运行,若出现“计算结果与手动计算不一致”的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排查:一是数学逻辑层面,检查是否混淆了公式(如将三角形面积公式写成 S=ah 而非 S=ah/2 ),二是编程逻辑层面,检查是否存在变量赋值错误(如将高 h 的数值输错)、运算符使用错误(如将除法“/”写成整除“//”)。在问题排查过程中,教师需让学生记录“错误类型、错误原因、修正方法”,形成个人的“问题修正手册”。随后,可进一步增加任务难度,如“输入图形的边长或半径后,自动判断图形类型并计算面积”,让学生在更复杂的实践中,经历多次“验证→修正”的迭代,逐步养成“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提升逻辑推理的严谨性与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四)拓展应用场景,实现迁移式思维提升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后,需通过拓展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将所学思维方法迁移到更广泛的领域,实现思维能力的升华。教学中,可结合生活实际、学科交叉或社会热点设计拓展任务,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数学与编程的融合思维。例如,可设计“校园垃圾分类统计与分析”的拓展任务:学生需先制定数据收集方案(如在一周内记录各教学楼垃圾分类投放数量),用数学方法设计统计维度(如各类垃圾占比、每日投放变化趋势),再用编程工具实现数据的自动化统计与可视化(如生成饼图展示占比、用折线图展示变化),最后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校园垃圾分类优化建议(如在厨余垃圾投放较多的区域增加垃圾桶数量)。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需综合运用数学中的统计知识、编程中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跨学科的调研分析能力,将课堂中的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思维迁移到真实场景中。此外,还可设计“数学建模与编程实现”类任务,如“用编程模拟人口增长模型”“设计简单的密码加密与解密程序(基于数学中的模运算)”,让学生在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中,体会融合思维的应用价值,逐步形成“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用编程工具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会用”的思维提升。

三、结语

高中“数学 + 计算机编程”融合教学,为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独特的载体。通过阶梯式任务设计、双向式逻辑推导、迭代式问题修正与迁移式拓展应用四个连贯的过程,不仅能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更能让思维培养落地生根,助力学生形成适应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未来,融合教学还需进一步探索更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让数学的逻辑性与编程的实践性更好地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明宇。高中数学与计算机编程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 [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4(1):25-29.

[2] 李泽峰。跨学科视角下逻辑推理思维的培养路径研究 [J]. 基础教育参考,2024(3):41-45.

[3] 王嘉豪。高中编程教学与数学问题解决的整合策略[J]. 信息技术教育,2024(2):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