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思考与应用
庄瑞君
山东省青岛大学路小学 266000
一、引言
新课标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关键期与核心素养培育:小学 3 - 4年级作为语文学习关键过渡期,既要巩固基础,也要着重培养学生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以契合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
AI 赋能与教育教学变革趋势:随着 AI 技术发展,其在教育领域应用渐广。城市小学凭借硬件与资源优势,具备 AI 融入教学的条件,有助于推动教学从知识本位迈向素养本位,构建以学为主的课堂 。
研究意义与价值:探索 AI 在小学语文中段教学的应用,对突破传统教学局限、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落实课程改革要求意义重大,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二、AI 在城市小学语文中段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拓展多元教学资源,夯实素养根基
日常教学中注意整合多模态数字化资源,服务素养目标:借助AI 资源平台,如 “智慧语文资源库”,聚合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资源,打破资源单一性。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时,除常规文字资料,AI 关联海洋生物科普视频、海岛地理 VR 全景,让学生从多维度感知文本,积累语言素材,提升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落实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素养培育。
智能适配资源,满足个性发展:AI 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进度差异,对拓展材料分级、分类。针对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推送深度海洋文化探究资料;识字薄弱学生,提供趣味识字动画。实现因材施教,助力每个学生在自己最近发展区提升语文素养 。
(二)构建沉浸式教学情境,促进学科实践
创设 VR 沉浸式情境,增强具身体验:运用 AI + VR 技术,打造逼真课文情境。在《海底世界》教学中,学生佩戴 VR 设备 “潜入海底”,配合 AI 模拟的光影、声音效果,感受海底环境。这种具身体验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加深对文本理解,同时激发好奇心与探索欲,培养学生观察、想象与审美能力,践行学科实践育人理念。
AI 角色交互,驱动深度探究:学习《陶罐和铁罐》时,AI 分别扮演 “傲慢的铁罐” 和 “谦虚的陶罐” 与学生对话辩论。当学生表达观点,AI 即时回应、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寓意、人物性格。通过互动,学生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锻炼口语表达、逻辑思维,落实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
(三)突破学生差异,推进分层教学
精准诊断学习短板,定位差异根源:基于学生数字化学习痕迹,AI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度挖掘答题、朗读、作业等数据。精准定位如句式转换、修辞运用、阅读理解等方面薄弱点,为后续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实现对每个学生学习状态的精准把握。
定制分层学习方案,实现个性提升: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后,AI 依据诊断结果推送分层任务。阅读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完成“设计西沙群岛旅游攻略文案” 任务,锻炼综合运用与创意表达能力;基础薄弱学生,完成 “用给定词语描述西沙群岛生物” 练习,巩固字词与简单表达。不同层次任务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促进全体学生语文素养螺旋式上升 。
(四)完善科学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构建多元化评价维度,关注综合素养:突破传统纸笔测试局限,AI 融合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行为分析等技术,从朗读表达、书写规范、课堂参与、合作探究等多维度评价。如评价《秋天的雨》朗读,考量停顿、语调、情感表达;小组合作学习中,记录学生角色承担、沟通协作表现,全面评估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水平。
即时与过程性反馈,助力持续成长:学生完成任务后,AI 即时反馈问题,如 “‘的、地、得’使用错误”,并给出修改建议、提供强化练习。学期末生成 “素养发展雷达图”“学习成长曲线”,直观呈现学生发展轨迹,帮助教师、家长与学生本人精准了解优势与不足,调整学习策略,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三、AI 应用于小学语文中段教学的反思
技术与教师主导平衡:城市课堂 AI 工具丰富,但教师不能沦为技术操作员。还应在 AI 辅助基础上,发挥引导作用,组织深度讨论、价值引导,确保教学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展开,避免技术喧宾夺主。
人文关怀不可或缺:AI 虽能模拟对话、提供知识,但无法给予学生情感支持、个性化关怀。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情感互动,关注学生情绪变化、学习心理,营造温暖、包容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资源公平性隐忧:部分城市薄弱学校受限于设备、资金,AI 应用滞后,可能加剧教育不均衡。需政府、学校共同努力,加强薄弱校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保障每个学生享有公平优质教育。
四、结论
AI 技术为当前小学语文中段教学注入活力,在资源拓展、情境构建、分层教学、评价优化等方面成效显著,有力推动核心素养落地,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课堂,促进学科实践开展。但实践中需把握技术应用尺度,平衡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关注资源公平。未来,持续探索 AI 与教学深度融合路径,让 AI 更好服务于城市小学语文教学,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