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政元素融入高校民族预科物理教学中的路径研究

作者

刘琦烽 何东 赵娜 王兆明 刘晓敏 周懿

吉林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012

引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陆续出台,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求不仅要依托思政课程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更要在各个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促使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民族预科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生态文明等为目标,引领学生养成健全的三观认识和道德素养,意义重大。

一、思政元素融入高校民族预科物理教学中的痛点

(一)学生文化背景多样

民族预科学生文化背景多样,部分思政素材缺乏民族特色,可能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不大;部分思政素材可能与民族预科学生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存在差异,选用不当会引发学生抵触。

(二)思政教育融合深度不足

就现状而言,思政元素融入高校民族预科物理教学的深度有所不足,部分教师在渗透思政教育时,未能妥善设计思政教育矩阵,未能采用先进教学方法,存在教育浅显化甚至生搬硬套的问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自然有所不足 [1]。

(三)教师思政教育能力欠缺

部分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欠缺,对物理课程内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难以有效找到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契合点,导致思政教育与民族预科物理教学融合深度不足。这与缺乏思政教育培训有关,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提升缓慢,对教师工作也造成不小困扰。

(四)缺乏科学评价体系

评价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但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一套完善且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未能将学生思政素养评价融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之中。

二、思政元素融入高校民族预科物理教学中的路径

(一)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在民族预科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思政教育专业能力,也要具备落实思政教育的主动意识和自觉意识。因此,相关院校需要加强对民族预科物理课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相关院校要加强对教师思政教育技能的培养,向教师说明民族预科物理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的方法,或通过集体备课、集体教研、技术比赛等活动,引导教师之间进行深度互动,分享优秀思政教法与经验,促使教师持续学习,不断提升在您组预科物理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相关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价值引领,让相关教师正确认识到民族预科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正确认识民族预科物理教学思政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加强监督与考核,激发教师的主动意识与自觉意识 [2]。

(二)建立思政教育矩阵

民族预科物理课程教师持续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找准方向,具体在某一课程、某一课时,思索如何落实思政教育,准备好相应的课程教案、引导问题、实际案例等,规整思政教育矩阵,支持课程教学中即时调用与场景化应用。

民族预科物理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精神、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生态文明、社会责任、团结协作等方面。例如,建设“民族科技智慧树”,以“中国古代科技史”为脉络,将《考工记》《齐民要术》等典籍中的物理学应用,将地方民族经典文化如“彝族漆器彩绘中的矿物颜料”“蒙古包结构的奥秘”等作为案例引入,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渗透中国古代各民族科技成果,自然而然地培养民族预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文化自信。再例如,在民族预科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融入科学史、科学家教育,讲授牛顿定律时,对比亚里士多德“力维持运动”错误观点与伽利略斜面实验的逻辑推演;阐述钱学森归国研发导弹的故事、居里夫人提炼镭元素的故事等,让学生感受科学史是一个不断质疑发展的过程,感受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与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等,继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

(三)创新思政教育方法

如果说上一点分析了“教什么”的问题,教师也需要同步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才能让思政元素在民族预科物理教学中充分融入。从原则上讲,教师要注重隐性化教育原则,不能一味地给学生讲大道理、说大方向,而是要从知识本位出发、从职业本位出发,拓展到价值本位、社会本位、民生本位,通过“价值引领 - 知识载体 - 实践深化”三维联动渗透思政教育。从方法上讲,教师要采用一些创新性教法,包括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互动教学、创新科研、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往往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思政元素,获得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例如,采用项目式教学法,组织学生完成“调研民族地区物理技术应用项目”“解码传统苗银锻造工艺”“模拟民族地区能源规划会议”等项目,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4]。

(四)完善思政素养评价

在民族预科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师还需要注重课程思政评价,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学生的思政素养进行评价,评价指标涵盖爱国情怀、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等,从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实践活动、小组活动、项目任务中对学生思政素养进行评价,比如实验报告需包含“技术应用的社会价值”“当前技术与方案改进”等模块,用来考评学生的思政素养。以及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等,最终形成全面的、客观的学生思政素养评价。另一方面,基于对学生思政素养的评价,结合检课、听课、训课等,分析民族预科物理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组织度与成果,为后续教育改进提供依据。

三、结语

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宗旨,教育事业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在高校民族预科物理教学中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就是在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宗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意义重大。相关教师需积极挖掘物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巧妙渗透,促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晓光. 课程思政视角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J].成才 ,2023,(22):45-47..

[2] 尹沛 , 李媛 , 张旭 . 物理学史与高校物理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2,(42):125-128.

[3] 杨欣 , 李陈财 .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发挥党史立德树人作用的探究 - 以“ 大学物理实验” 课程为例 [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4,46(06):590-595.

[4] 贺卓然 , 丁益民 . 以培养“科学精神”为导向的高校物理课程思政探讨[J]. 物理通报 ,2024,(07):62-65.

刘琦烽,1981.04,男,汉族,河北省辛集市,硕士研究生,讲师,专业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智能化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