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域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究
卢丹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255100
新课改明确提出要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学习,这一要求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初中语文文本涵盖丰富的内容,无论是古诗文的历史事件、散文里的审美意向,还是游记中的地理风貌,都与其他学科存在紧密联系。但当前部分初中语文课堂仍局限于文字解读,未能充分利用跨学科资源,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综合认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积极探索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内在关联,在跨学科教学中落实新课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
一、语文关联历史学科,深化学生理解程度
语文文本常蕴含特定的历史背景,关联历史学科能让学生跳出文字表面,理解文本背后的时代逻辑,使学生读懂作者情感与创作意图,避免对文本产生片面解读,同时让语文学习工具深度与厚重感,实现人文知识的相互滋养。基于此,教师应梳理文本中的历史元素,将历史知识点与语文教学目标结合,在讲解文本前补充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历史视角解读语文内容,培养跨学科思维。
例如,在教授《孙权劝学》时,教师可围绕“三国时期吴国的人才需求”补充历史背景,结合《三国志》中吴国与魏、蜀对峙的局势,说明孙权为何重视吕蒙的学习——彼时吴国急需文武兼备的将领镇守边疆,这一历史背景能让学生理解孙权劝学的紧迫性,而非单纯将文本视为“劝人读书”的故事。随后设计“历史与文本对照”任务,让学生找出“蒙乃始就学”“非复吴下阿蒙”等语句,结合历史上吕蒙的事迹分析学习对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关联。还可引导学生对比《史记》中类似劝学场景,思考不同历史时期“劝学”的共性与差异。由此既借助历史知识深化了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又让学生在跨学科分析中学会结合时代背景解读文字,产生良好的跨学科教学效果。
二、语文关联美术学科,丰富学生审美体验
美术的视觉表达能将语文文本中的抽象审美转化为具象感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捕捉文本中的意象与意境,无论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还是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借助美术的色彩、构图知识,可让学生在深化对文本审美价值理解的同时,提升鉴赏与创造力。基于此,教师应挖掘文本中的审美点,引导学生用绘画、手抄报形式呈现文本内容,让学生从多维度感受美、表达美,实现审美能力的协同提升。
例如,在教授《紫藤萝瀑布》时,教师首先可引导学生梳理文本中的审美元素,圈画“淡紫色的大条幅”“深深浅浅的紫”“泛着银光的花穗”等描写色彩与形态的语句,结合美术学科的“色彩搭配”“构图层次”知识,讲解如何通过冷暖色调对比呈现紫藤萝的生机,如何用近实远虚的构图展现“瀑布”般的纵深感。之后组织“文本绘景”活动,让学生选择文中最具画面感的段落进行绘画创作,完成后开展“画文对照”分享,让学生说明画作如何体现文本中的审美细节,如“用模糊的紫色背景呈现‘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的整体意境”,由此推动学生语文审美与美术表达的协同提升。
三、语文关联地理学科,培养学生空间认知
地理空间知识能力为语文文本中的场景描写提供支撑,帮助学生建立“文字—空间”的关联认知。在此基础上有利于让学生更为准确地理解文本场景特点,同时培养空间思维能力,让语文学习突破文字局限形成立体认知。基于此,教师应将地理知识融入语文教学,利用地图工具让学生标注文本中涉及的地理位置,分析地理环境对文本内容的影响,帮助学生构建空间认知,提升跨学科分析与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授《三峡》时,教师可借助地理学课的“长江流域地形图”让学生在图上标注出三峡的具体位置,结合地理知识讲解“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地形成因,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峡谷地貌的空间特征。之后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不同季节三峡景色的语句,如“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春冬之时,则素湍绿谭”,结合地理学科的“季风气候对河流水文的影响”知识,分析夏季多雨导致水量暴涨、冬春降水减少使江水清澈的原因,理解地理环境如何塑造文本中的自然景观。由此让学生在地理知识的支撑下构建起文本场景的空间认知,实现语文理解与地理思维的协同发展。
总而言之,新课改视域下的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通过语文、美术、地理的有机融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质增效。关联历史让文本理解更有深度、关联美术让审美体验更具象、关联地理让空间认知更清晰,三者共同推动语文教学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进一步探索更多跨学科融合点,持续优化教学策略,让语文真正成为连接多领域知识的桥梁,为学生全面发展赋能。
参考文献
[1] 文燕 . 初中语文教学中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 ,2024,(36):78-80.
[2] 戴新旺.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策略[J]. 江苏教育,2024,(4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