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合·赋能·创新:体劳融合视角下幼儿园劳动教育实践探索

作者

陶密

合肥市华山路幼儿园 安徽 合肥市 230001

一、研究背景:政策引领与实践需求

(一)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弘扬劳动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总体要求,明确其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幼儿园作为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劳动教育对幼儿形成正确劳动认知、塑造健康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要求引导幼儿参与劳动、尊重劳动成果、养成劳动品质。然而,当前幼儿园劳动教育存在“形式化”“脱离生活”等问题,幼儿难以在真实体验中深刻理解劳动价值。

(二)体劳融合的政策推动

体育作为“五育”融合的枢纽,其“以体带全”功能与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特质高度契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提出“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和“劳动习惯养成计划”,要求幼儿园强化体能锻炼并通过劳动提升实践能力,为“体劳融合”提供了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2025 年施行)进一步强调“推进融合教育”。体劳融合可实现双向赋能:在劳动中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在运动中培养责任感与实践能力,使劳动教育更贴近幼儿生活,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三)研究基础

本研究以(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首批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学校)为实践基地。该园以“运动、健康”为特色,深度参与国家级课题,引入了 KDL 幼儿运动游戏课程、手球及腰旗橄榄球运动课程等优质资源,在幼儿体育教育方面积淀深厚,为体劳融合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研究意义: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

体劳融合视角下的幼儿园劳动教育,是对传统分科教育的创新突破,核心是通过身体实践高效整合体育与劳动的教育价值,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理论意义

1. 构建融合模式,填补研究空白

聚焦幼儿园阶段,探索体育与劳动教育在目标、内容、方法上的深度互通机制,构建“身体实践本位”的教育新模式,填补学前教育领域“体劳融合”系统性研究的空白。

2. 深化具身认知理解

契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优先”理念及“具身认知”理论,阐释体育与劳动如何协同促进幼儿感知、思维等发展,为“玩中学”“做中学”提供学理依据。

3. 推动政策落地

响应国家“体教融合”政策导向,将“融合”理念在学前教育领

域具体化,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型,助力政策实施。

(二)实践意义

1. 提升劳动教育实效

将整理、模拟劳作等劳动技能融入体育游戏,增强教育趣味性与参与度,实现幼儿在运动中自然习得技能。

2.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体能与劳动技能互哺,体育奠定的基础体能保障劳动安全,劳动中的精细动作反哺运动表现;在集体劳动中培养坚持性、合作能力等,同时启蒙尊重劳动的价值观。

3. 创新课程模式

为幼儿园课程整合提供实践范例,通过在体育游戏中渗透劳动元素优化课程结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回应新时代幼儿园劳动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需求。

三、实践路径:多维度构建体劳融合教育体系

幼儿园以课题研究为核心驱动,构建“课题引领、研教一体、创新驱动”的教科研生态闭环,通过多元实践路径将体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系统性提升幼儿的劳动技能与价值认知。

(一)系统构建:体劳融合视角下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

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立足幼儿生活经验与发展需求,聚焦“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三大领域,将跑、跳、攀爬等体育动作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梯度开发小、中、大班系列主题活动课程。

小班(3-4 岁)聚焦“自我服务”,设计“动物运粮”“小被子的奇妙冒险”等活动,幼儿在情境中发展运动能力和自理意识;中班(4-5 岁)拓展至“集体服务”与“简单生产”,如“洗衣服小达人”“整理小达人”等,提升动作协调性、耐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大班(5-6岁)侧重“创造性劳动”与“复杂服务”,设计“超市里的劳动者”“超哇塞手工坊”等,强化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深化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二)精准实施:分龄化体劳融合教学活动

成立小中大班教研组,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分龄化教学活动方案,通过“一课二研”打磨优化内容。小班以激发兴趣为核心,如《落叶清扫大作战》《小小清洁员大行动》;中班侧重能力提升与协作,如《超级快递员大作战》《图书整理小卫士》;大班聚焦复杂任务与责任担当,如《小小建筑工程师》《幼儿园清洁小天使》。系统化的教学实践使幼儿在活动中养成劳动态度,提升运动能力与社会性品质。

(三)灵活渗透:“体劳微游戏”视频资源

设计并录制时长5-10 分钟的“体劳微游戏”视频,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实施融合教育。如中班微游戏《我是快递员》,幼儿扮演“快递员”通过 S 弯跑道、跨跳障碍完成包裹分类投递,融合跑、跳技能与物品整理劳动;大班微游戏《环保小卫士竞速》,幼儿在折返跑中捡拾并分类垃圾,锻炼速度、变向与投掷能力,渗透环保意识。微游戏视频库为教师提供了即取即用的教学资源,增强了体劳融合的灵活性与趣味性。

(四)创意物化:自制体劳融合器械材料

采用“教师引领、亲子协作”模式,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兼具运动与劳动模拟功能的器械。幼儿与家长共同用旧轮胎、奶粉罐等材料制作“多功能耙”“劳动闯关游戏箱”等 50 余件器械。这一过程不仅是一堂生动的综合实践课,让幼儿在“生产性劳动”中创造游戏工具,深刻体会“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还将环保、创新、动手能力等多重目标自然融入,拓展了体劳融合的教育内涵。

通过主题活动、分龄方案、微游戏渗透和自制器械四条相互支撑的路径,幼儿园构建了立体多维、充满活力的“体劳融合”教育生态体系,实现了体育之“动”与劳动之“做”的无痕链接,有效促进幼儿身体、技能、情感和观念的全面发展。

四、创新点:研究视角与内容方法的突破

1. 研究视角创新

首创系统化“体劳融合”视角,立足幼儿具身学习特点,将劳动培养深度融入体育游戏,让幼儿在愉悦运动中无痕转化运动能力为劳动本领,实现劳动价值的内化认同。

2. 研究内容创新

构建融合教育新生态,打破体育与劳动分科壁垒,实现目标、内容、方法、资源的深度重构与高效利用,探索出“一活动多目标”的互通机制。

3. 研究模式创新

聚焦素养共生与模式创新,实现体能、技能、社会性、认知发展的协同共进,形成“ 1+1>2; ”的育人效应,为“五育融合”提供了可推广的园本实践路径。

五、总结

本研究通过主题活动、分龄教学、微游戏及自制器械等实践路径,构建了目标融合、内容整合、方法创新的幼儿园劳动教育新范式,有效破解了劳动教育“形式化”难题,实现了体育与劳动教育的双向赋能。未来研究将持续优化融合路径,让劳动教育扎根幼儿生活,以“体劳共生”之力滋养幼儿全面发展,为新时代幼儿园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Z]. 2020.

[2] 教育部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 2001.

[3] 教育部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国务院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Z]. 2024.

[5] 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Z]. 2025.

[6] 顾荣芳 . 幼儿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实践路径[J]. 学前教育研究,2022(5): 25-32.

本文系安徽省劳动教育研究课题“体劳融合视角下幼儿园劳动教育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024AHLY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