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育信息技术促进幼儿园科学探究的创新和发展研究

作者

苗秀娟

石家庄市栾城区东尹村小学

在 3-6 岁幼儿科学教育中,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正深刻改变着传统教学模式。其独特的技术优势与幼儿认知特点高度契合,通过突破时空边界、丰富信息呈现形式、创新教学互动方式,为科学领域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突破时空限制,优化教学情境

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往往始于直观感受,但受限于生活经验和地域环境,许多抽象的科学概念难以通过传统教学方式传递。教育信息技术凭借多媒体融合能力,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情境体验,彻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

在地域差异带来的认知障碍方面,传统教学中教师即便用语言反复描述,也难以让北方幼儿理解椰子树在热带海边的生长状态,更无法让南方幼儿感受雪花飘落时的温度变化与形态特征。而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让幼儿 “置身” 于海南的椰林 —— 屏幕上摇曳的椰叶、海浪声与阳光照射的光影效果同步呈现,触摸感应设备还能模拟椰壳的坚硬质感;对于北方的雪景,则可通过 3D 动画还原雪花从云层形成到落地堆积的全过程,配合低温模拟装置让幼儿感受雪花的冰凉,甚至能 “捕捉” 虚拟雪花观察其六角形结构。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抽象的想象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使幼儿对地域气候与植物生长的关联形成直观认知。

从时间维度看,信息技术能将难以即时观察的科学过程压缩或延展。例如讲解 “种子发芽” 时,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展示不同生长阶段的图片,幼儿无法理解其中的动态变化。而延时摄影与动画结合的课件,可将需要数周的生长过程浓缩为 3 分钟视频,清晰呈现种子吸水膨胀、胚根突破种皮、子叶展开的每个细节,还能通过暂停、慢放让幼儿观察根毛的生长方向。反之,对于闪电、地震等瞬间发生的自然现象,则可通过慢动作回放和分步解析,让幼儿看清科学事件的发生逻辑。

这种情境优化不仅解决了认知难题,更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欲。当幼儿在虚拟情境中 “亲手” 触摸南极的冰面、“聆听” 热带雨林的鸟鸣时,课堂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场所,而成为充满惊喜的探索空间。

二、呈现多变信息,优化教学内容

3-6 岁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借助丰富的感知材料。教育信息技术通过图、文、声、像的多维融合,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具象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精准传递。

在知识可视化方面,信息技术能将微观世界与宏观宇宙转化为幼儿可理解的形式。讲解 “昆虫的身体结构” 时,传统标本观察难以让幼儿看清复眼的构造和足的细节,而交互式动画可将蝗虫的身体分解为头、胸、腹三部分,点击任意部位就能放大显示触角的嗅觉功能、翅膀的折叠原理,配合拟人化的解说:“这是蝗虫的鼻子’,能闻到远处的青草味”,让抽象的器官功能变得生动易懂。对于 “太阳系行星” 这样的宏观概念,3D 模型可直观展示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公转轨道,幼儿通过拖拽模型就能理解 “为什么地球会有四季”,这种可视化呈现使原本需要抽象推理的知识变得可触可感。

信息的多角度呈现还能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在 “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中,课件不仅展示冰融化、水沸腾的过程,还能通过温度传感器同步显示数值变化,用不同颜色标注水分子的运动状态:低温时分子排列紧密(蓝色),高温时分子剧烈运动(红色)。幼儿可以选择 “冰川”“蒸锅”“云朵” 等不同场景,观察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形态,这种多维度信息供给让幼儿从不同角度理解同一科学原理,培养了发散思维。

此外,信息技术能动态调整知识难度,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对于认知较慢的幼儿,课件可简化信息,用动画反复演示 “磁铁吸铁” 的现象;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则可提供 “磁铁两极”“磁力穿透物体” 等拓展内容。这种分层呈现方式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避免了传统教学中 “一刀切” 的弊端。

三、立体传输方式,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科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唯一传递者,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育信息技术通过交互式界面设计,构建了 “教师- 幼儿 - 技术” 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模式,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

人机交互与人际互动的结合,丰富了教学过程的层次感。在“电路连接” 启蒙教学中,虚拟实验软件让幼儿用触屏 “搭建” 简单电路:拖动电池、灯泡、导线等元件,成功连接后虚拟灯泡会发光并播放鼓励音效。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可通过教师端设备推送提示信息,或引导同伴共同解决问题。这种 “技术辅助 + 教师引导+ 同伴协作” 的模式,既发挥了信息技术的即时反馈优势,又保留了人际互动的温度,避免了技术应用的冰冷感。

立体传输方式还能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调控。教师通过后台数据可实时观察幼儿的操作轨迹:哪些内容被反复点击,哪些环节停留时间过长,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发现多数幼儿在 “植物光合作用” 环节停留较久,教师可暂停自主探索,用实物盆栽配合课件再次讲解;若个别幼儿快速完成基础内容,则可引导其尝试“不同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等进阶任务。这种基于数据的精准教学,让课堂节奏更符合幼儿的实际需求。

教育信息技术在科学领域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教学工具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升级。它通过创设生动情境、丰富知识呈现、创新互动方式,让幼儿在探索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在体验中培养科学思维,为其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技术与幼儿科学教育的融合将走向更深层次,为幼儿打开更广阔的认知世界。

参考文献

[1] 周榕 .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 [J]. 学前教育研究 ,2007(6):49-51.

[2] 陆晶萍. 多媒体课件在幼儿园科学领域教学中的运用[J]. 当代学前教育 ,2015(3):33-35.

[3] 王蕾, 解腾飞. 浅谈PPT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20):60-61.

[4] 欧阳爱华. 多媒体技术辅助幼儿园教学的实践与探究[J]. 新课程研究 ,2013(10):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