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法实践与创新研究

作者

冀艳霜

温汤小学 336000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情境性”与“实践性”的强调,情境教学法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改革的重要方向。它打破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局限,将文本内容融入具象化的场景中,让语言学习与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紧密相连。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更能帮助他们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温度和文化内涵。当前,许多教师已尝试在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但在如何深化情境设计、避免形式化、实现情感与认知的协同发展等方面,仍存在探索空间。本文结合实践案例,探讨情境教学法的创新应用策略,力求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一、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法实践与创新的价值

“情境教学法”顾名思义,指的是教师在日常执教过程中,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借助于创设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课堂教学主题中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的有效应用有助于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生动力,调动学生的主观潜在多元智能,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弥合文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鸿沟。小学生思维以形象认知为主,抽象的文字描述往往难以激发其深层理解。通过情境创设,课文中的场景、人物和情感得以具象呈现,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情境的参与者。更重要的是,情境教学为语言运用提供了真实“练兵场”。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不是记忆词句,而是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解决问题。在模拟的生活场景或角色扮演中,学生需要主动组织语言、交流观点,听、说、读、写能力在实践中自然提升。同时,情境中蕴含的情感线索——如亲情的温暖、探索的好奇、文化的认同——能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价值观。

二、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法实践与创新的现状

(一)情境设计缺乏深度关联

部分课堂的情境停留于表面趣味性,未能紧扣文本核心目标。例如,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布置精美场景或播放视频,却未引导学生将视听体验与课文语言表达建立联系。学生记住的是热闹的画面,而非文字如何刻画这一画面。这种割裂导致情境与教学“两张皮”,热闹过后学生对语言规律、情感内涵的领悟依然模糊。如何让情境真正服务于文本解读与语言习得,是教师需要突破的难点。

(二)情感体验未能充分激活

情境教学的优势在于“以情促学”,但实践中情感挖掘常流于浅层。比如在亲情主题课文教学中,教师可能让学生模仿人物对话,却忽视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体会“慈母手中线”的细腻情感。当情境缺乏情感共鸣的引导设计,学生便难以与文本产生精神对话。此外,跨学科情境中若偏重科学知识的灌输,忽略语文味儿的渗透,也会削弱语言本体的学习效果。

三、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法实践与创新的策略

(一)生活化与跨学科融合:让语文扎根现实土壤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创设情境时,教师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将文本难点转化为可触摸的经验。以人教版三年级《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文中“珊瑚摇曳”“鱼群穿梭”等描写对内陆学生极为陌生。教师可先请有海滨经历的学生分享见闻:“你见过的海水是什么颜色?沙滩上有哪些生物?”再利用科普短视频展示珊瑚礁生态系统,引导学生观察珊瑚形态并比喻:“这些珊瑚像不像绽开的鹿角?或者摇曳的树枝?”此时出示课文原句对比,学生立刻领悟作者比喻的妙处——将陌生事物转化为熟悉的意象。

更进一步,可设计跨学科任务强化理解。例如分组扮演“海洋科考队”:一组用彩泥制作珊瑚模型并标注部位名称(融合美术与科学);另一组担任“解说员”,用课文中的优美句式介绍模型特点(聚焦语言运用)。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五光十色”“成群结队”等词的形象性,同时体会“海底世界”的真实样貌。这种融合打破了学科壁垒,让语文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生根发芽,学生既学懂了课文,也锻炼了观察、表达与协作能力。

(二)多感官联动与情感主线:唤醒深度共鸣

调动多重感官能加速情境“入心”。以三年级课文《秋天的雨》为例,文中用“钥匙”“颜料盒”等意象描绘秋景。教师可先播放雨声白噪音与舒缓钢琴曲,让学生闭眼想象:“此刻你站在秋天的树林里,听到什么?闻到什么?”随后展示层林尽染的图片,引导学生将课文句子“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与画面匹配。当学生轻声朗读时,教师用语言烘托意境:“看,金黄的银杏叶像小扇子飘落,你伸出手能接到吗?”此时文字不再是符号,而是可听、可视、可感的秋日画卷。

情感深化则需紧扣文本主线设计活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在角色扮演环节增设“心理独白”:当“铁罐”傲慢地嘲笑陶罐后,暂停表演提问:“陶罐现在心里会想什么?它为什么选择沉默?”引导学生从寓言角色的处境反观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你会怎么做?”通过情感代入,学生自然领悟“谦虚”与“宽容”的主题。课后拓展可让学生用陶罐口吻写日记:“今天铁罐又说我易碎,但我记得妈妈的话——每件东西都有价值……”如此,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情境中交汇,实现从“学课文”到“学做人”的升华。

四、结束语

情境教学法的创新实践,本质是让语文回归生活现场与情感本源。当课堂上的文字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成为可触摸的四季更替、可聆听的人物心声、可探讨的现实问题,语文便真正拥有了唤醒生命的力量。未来的探索中,教师需更敏锐地捕捉文本与学生经验的联结点,用生活化情境降低认知门槛,用多感官设计激发情感共鸣,用跨学科任务拓宽语言运用场域。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学生语言能力与精神世界共同生长的沃土,最终实现课标所期待的“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曹银凤.小学语文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创新应用与实践[J].汉字文化 , 2025(8).

[2] 阮先惠 .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践行策略浅探 [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 2020(6):1.

[3] 陈丽 .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 20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