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

马永录 叶生发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营镇西营九年制学校 733000,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清水镇九年制学校 733000

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据调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规模庞大,其中小学阶段占比最高这群特殊学生因长期缺乏父母陪伴,面临诸多心理健康问题。探究聚焦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问题表现与成因,从家校协同互动机制构建与专业指导力量引入两个维度,探索有效教育策略,旨在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参考,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推动教育公平发展。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问题表现与成因探究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情感缺失与安全感不足,许多孩子因长期与父母分离产生强烈孤独感,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常常表现出过度敏感或情绪波动大等状况,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部分留守儿童因缺乏家庭交流而显得内向孤僻不善表达自我情感,另一部分则可能通过攻击性行为寻求关注,班级融入困难。学习动力不足现象普遍缺少父母监督与鼓励,学习兴趣逐渐减弱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学习成绩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行为习惯问题突出生活自理能力不足,作息无规,网络沉迷现象时有发生。心理弹性较差面对挫折常表现出过度自卑或极端反抗,缺乏正确应对压力方法情绪调控能力弱,身份认同感模糊对未来规划缺乏清晰认知,价值观形成受到影响。

造成上述现状主要原因包括家庭监护结构失衡,隔代教育普遍祖辈监护人因年龄代沟与教育理念差异,难以满足孩子成长需求过度溺爱或忽视现象并存,家校沟通渠道不畅监护人参与学校活动积极性不高,教师家访困难信息反馈不及时。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匮乏专职心理教师严重不足,现有教师心理辅导能力欠缺无法及时识别与干预心理问题,社会支持体系不完,社区关爱服务站点建设滞后,公益组织覆盖面有限志愿服务持续性差。留守儿童群体关注不够精准,普遍采用整体化教育模式缺乏个体差异考量,针对性解决方案缺乏,文化环境影响深远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足加上网络不良信息干扰,使留守儿童价值观形成面临挑战。

二、家校协同互动机制构建, 心理支持网络体系完善

构建家校协同互动机制旨在形成教育合力,突破地理空间限制让远方父母参与孩子成长过程,学校可建立多元沟通平台,通过微信群、视频会议等方式与外出务工父母保持联系,同时开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系统实时更新学生表现,确保家长掌握孩子动态。设立亲情连线项目提供网络视频通话设备,固定时间安排亲子交流缓解思念情绪,组织代理家长活动本地志愿者担任临时监护人,参与学校活动提供情感支持。开展监护人培训课程,针对祖辈监护人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传授科学育儿方法提升监护质量,建立家校联动预警机制制定心理健康评估标准,定期筛查及早发现问题苗头,共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困境构建温暖陪伴体系,弥补亲情缺失带来负面影响。

完善心理支持网络体系需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全方位保障,学校层面应设立心灵驿站提供安全表达空间,通过团体辅导、心理游戏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释放压力,建立朋辈互助小组培养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留守儿童小伙伴,提供情感支持与学习帮助。社区层面可设立留守儿童之家,假期提供集中照料服务开展丰富文化活动,弥补家庭教育空缺,引入社会公益组织力量提供长期陪伴计划,建立区域联动机制整合教育部门、民政部门等多方力量,形成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网络。开发线上心理支持资源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平台,提供便捷心理服务,破地域限制,让每位留守儿童都能获得及时帮助,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支持系统,共同守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营造积极向上成长环境。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专业指导力量引入, 个性化辅导方案落实

专业指导力量引入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支撑,解决专业人才缺乏问题,首要任务在于加强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培养,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邀请高校心理学专家定期开展讲座,提升农村教师识别心理问题与初步干预能力。建立县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师,定期巡回各乡村学校开展工作弥补基层专业人才不足,创新互联网 +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利用远程视频系统连接城市优质心理教育资源,开展线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与师范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心理学专业学生开展支教实践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辅导,培养本土心理辅导力量从村镇选拔有潜质人员,资助其进修心理学课程解决专业人才扎根农村难题,构建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为留守儿童提供科学有效心理支持。

个性化辅导方案落实体现精准施策理念,针对留守儿童不同心理特点与需求分类指导,建立完善心理档案,通过观察、访谈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每位留守儿童心理特征,据此制定差异化辅导策略。针对情感缺失型儿童开展情感补偿活动,如结对帮扶,定期家访满足情感需求,针对行为习惯问题突出儿童,施行为矫正计划,设立目标激励机制培养良好生活习惯,针对学习动力不足儿童采用兴趣激发法,通过趣味学习活动重建学习信心辅以学习伙伴制度,相互督促进步。针对人际交往障碍儿童开展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提升沟通表达能力,设计心理弹性培养课程通过挫折教育与积极心理学训练,增强留守儿童应对压力能力,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帮助留守儿童明确人生方向,建立健康积极人生观,突破环境局限实现全面发展。

结论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协同努力,通过构建家校互动机制完善心理支持网络,引入专业指导力量落实个性化辅导方案,能有效缓解留守儿童心理困境。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源投入,健全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健康发展,同时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还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就业环境,减少父母外出务工现象让更多孩子享受完整家庭教育,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 王明 , 刘红 . 关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研究[J]. 天天爱科学 ( 教学研究 ), 2022(1):145-146.

[2] 邓秀娟 . 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J]. 文学少年 , 2022(15):0163-0165.

[3] 邵永红 .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J]. 人文之友 , 2020.

本文系武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2024 年度安全专项规划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WW[2024]AQZX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