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尹德志
博罗县石湾中心小学
引言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的整体设计,确保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一要求凸显了教学系统中各要素协同联动的重要性,而教学评一致性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原则。然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部分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如“理解面积概念”“掌握计算方法”,缺乏可观测、可评估的具体指标,导致教学方向模糊;教学活动设计与目标脱节,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实,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它以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为核心,让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目标展开,避免偏离方向;同时,将评价嵌入教学全过程,既作为检测目标达成度的“仪表盘”,又作为调整教学的“导航仪”,使目标、活动、评价三者形成闭环,确保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最终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升。
一、优化目标和内容,保持教学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的起点是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教学内容是达成目标的载体。因此,教师根据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在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需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水平,将单元总目标分解为具体目标,再根据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确保,进而确保“教什么”“学什么”与“评什么”指向同一维度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例如,在“面积”单元中,单元总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面积单位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据此分解本单元的具体目标:
1. 理解面积本质:认识面积含义,区分面积与周长;2. 掌握比较方法:运用直接观察、重叠、度量(含方格测量)比较面积;3. 建立度量意识: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能估测与简单计算依据此目标,我设计和总结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从“课桌面与数学书封面哪个大”的生活情境引入面积概念;通过拼摆不同图形、覆盖方格纸等活动深化比较策略;最后在测量真实物体表面中引出面积单位及简单应用。目标、内容、后续评价皆围绕“概念理解- 方法掌握- 度量应用”逻辑链条紧密咬合。
二、优化方式和活动,保持教学一体化
教学方式和活动是连接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的桥梁。教师在设计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时,需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有针对性、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步达成目标,同时活动设计应体现层次性,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此外,还要确保学生在“做中学、思中悟”的过程中自然生成目标所要求的能力与素养。
针对“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一课时目标,我认为可设计三层活动:
1. 感知活动:让学生用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比划指甲盖大小,用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划手掌大小,用 1 平方米的正方形在地面围出区域并站人,直观感知单位大小;2. 操作活动:让学生用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橡皮一个面的面积,用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课本封面面积,在实践中理解“面积单位是计量面积的标准”;3. 应用活动:给出物体,比如黑板、课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描述其大小。这些活动层层递进,均围绕“认识面积单位、能正确选择单位”的目标展开,使学生在做中学,逐步达成目标。
三、优化评价和反馈,保持教学一致性
评价是检验目标达成的标尺,更是驱动教与学的引擎。评价任务须与目标严格匹配,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比如观察、提问、练习等,检测学生是否达成目标,同时反馈需及时、具体且具建设性,用于调整教学策略并指导学生改进,形成“教- 学- 评”动态闭环,也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课时,目标是“掌握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可设计为: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推导公式时的表现(如是否能通过摆小正方形发现“长 × 宽”与面积的关系);
结果性评价:让学生计算课本封面(长方形)和手帕(正方形)的面积,并解决“一间长 6 米、宽 4 米的教室,用边长 2 分米的地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的实际问题。评价后,针对学生在单位换算(如米与分米的转换)上的错误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反思公式应用与单位统一的关系,确保评价紧扣“掌握公式并应用”的目标,同时通过反馈促进目标的最终达成。
总而言之,教学评一致性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清晰的优化路径。在“面积”单元教学中,通过明确目标、匹配内容、设计协同活动与评价,能有效提升学生对面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践表明,只有让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盖丽芳 .“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路径 [J].天津教育 ,2025,(21):32-34.
[2] 张金生.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探究[J]. 名师在线( 中英文 ),2025,11(2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