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探究

作者

张琴 胡红文

龙泉小学詹店校区 438400

语文学习从来不是“关起门来读课文”——认路牌是识字,写购物清单是写作,看天气预报是阅读,这些日常场景里,语文都在和数学、科学、生活常识“打交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提出“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增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其实就是想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明白“学语文能解决真问题”。但不少教师在尝试时会遇到难题:要么找不到合适的学科结合点,要么一跨学科就忘了“语文本职”。其实,好的跨学科语文教学,就像“串珠子”——语文是主线,其他学科是珠子,用主线把珠子串起来,才是完整的“项链”。文章就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探讨怎样开发和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让语文课堂既“有料”又“有用”。

一、锚定语文本质定主题,防跨学科偏离核心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始终是“语文”,所有学科的融合都必须围绕“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展开。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说:“语文教学的根在于听说读写,离开这个根,再花哨的形式也没用。”如果为了追求“跨学科”的噱头,把语文课上成科学实验课、美术手工课,反而会让语文学习“跑偏”。所以,设计主题时,教师要先吃透教材——这节课要让学生掌握什么语文知识?是识字写字、阅读理解,还是口语表达?再从这个目标出发,寻找能“服务语文”的其他学科内容,让跨学科成为深化语文学习的“帮手”,而不是“干扰项”。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时,语文核心目标是“朗读课文,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学习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描写景物”。基于此,可设计“西沙群岛旅行手册”跨学科主题活动。首先,教师带领学生精读课文,找出描写西沙群岛海水、海底生物的句子,比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引导学生体会比喻手法和排比句式的妙处,这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接着,融入科学学科“海洋生物”知识,通过纪录片片段展示珊瑚、海参、大龙虾的真实样子,帮学生理解课文中生动的描写;然后,结合美术学科,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西沙群岛景物,并在画旁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一句话,比如“西沙群岛的鱼儿真多,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眼睛圆溜溜的像灯泡”;最后,把学生的画作和文字整理成“旅行手册”,在班级里展示分享。整个活动中,科学帮学生“读懂”课文,美术帮学生“用好”句式,始终围绕语文目标展开,不会“跑题”。

二、结合生活需求设活动,避跨学科内容空洞

语文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跨学科主题学习只有扎根生活,才能避免“纸上谈兵”。生活里有很多需要用语文解决的真实需求——给家人写生日贺卡需要写字和表达情感,整理书桌需要数学分类思维和语文贴标签表达,这些需求天然包含多学科元素。教师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生活需求转化为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融合多学科知识,真正感受到“语文有用、学习有趣”。

例如,在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单元(有《神州谣》《传统节日》《中国美食》等课文)时,语文核心目标是“了解传统节日和文化符号,能用简单句子介绍传统节日习俗或文化事物”。可以设计“我的传统文化小手册”跨学科活动。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学课文,从《神州谣》感受祖国文化,借《传统节日》认习俗,结合《中国美食》知美食与节日的联系;接着让学生分组完成任务:一组问长辈记节日习俗,一组查资料了解节日相关物品来源,一组算班级同学熟悉的节日次数;然后每个学生把信息整理成小手册,用文字介绍,比如“春节要贴春联、吃饺子,春联贴大门两侧,饺子煮浮就熟,家人一起吃代表团圆”;最后鼓励学生展示手册、分享文化,还能做简易节日装饰。这个活动从“介绍传统文化”出发,整合了语文、科学、数学,学生不仅学了语文,还更懂传统文化,跨学科学习不空洞。

三、运用多元视角评成果,免跨学科评价片面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成果是多维度的,既有语文知识的掌握,也有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的提升。如果只用“背诵课文、默写词语”来评价,就会忽略学生的全面成长,评价也会变得“片面”。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评价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所以,评价时要打破“单一标准”,让教师评、同学评、自己评相结合,既看最终的语文成果,也看过程中的表现,让评价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动力”,而不是“压力”。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时,语文核心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圆明园的惋惜和对侵略者的憎恨,能写一段感悟”。教师可以设计“圆明园文化守护者”跨学科主题活动,评价时采用“三星评价表”:第一星是“语文感悟星”,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是否结合课文内容,情感是否真挚给出评价;第二星是“实践创意星”,采用学生互评的形式,看学生是否能结合历史学科知识,用手抄报、情景剧等形式展示对圆明园的了解,是否有创意;第三星是“参与态度星”,采用自评的形式,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查资料、小组讨论、展示分享中的表现。最后,根据星星数量颁发“文化小卫士”奖状,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这种多元评价既关注语文核心能力,又看到学生的实践与态度,评价更全面,不会“片面”。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语文为魂,以生活为基”的深度融合。其实只要我们守住“语文本质”的底线,从生活里找灵感,用多元眼光看成长,就能设计出受学生喜欢、有教学实效的活动。未来,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跨学科学习还会有更多新可能,但无论形式怎么变,“让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目标永远不变。相信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能提升语文素养,还能学会用综合思维解决生活问题,真正成长为新课标所倡导的“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 周明环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路径探究 [J]. 新教师 ,2025(06):62-63.

[2] 王娟 . 跨学科教学:小学语文课堂的“新样态”[J]. 江西教育 ,2025(3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