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策略
孙辉
王爷府学校
引言
小学阶段是儿童认知、情感、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心理状态有着深远影响;而学校是孩子接受系统教育的场所,班主任和心理健康老师能从专业角度给予引导。然而,当前部分家庭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不足,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也常停留在学业层面,未能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因此,探索家校共育模式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让家庭和学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对守护小学生的心灵成长至关重要。
一、关注学生日常状态,及时发现问题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会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出来,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要善于从学习状态、人际交往、情绪变化等细节中捕捉异常信号。发现问题后,不能仅靠学校单方面处理,而应第一时间与家长建立联系,通过耐心沟通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分析问题成因,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教育偏差。这种“日常观察—家校沟通—协同应对”的模式,能让心理问题在萌芽阶段得到关注和疏导。
例如,在我的班里有个小女生,平时很活泼,最近却突然变得沉默,上课总是走神,课间也独自坐在座位上。作为班主任,我先在午休时试着和她聊天,她只是低头不说话。当天晚上我就联系了小雨妈妈,妈妈说最近家里在装修,她和爸爸经常因为琐事吵架,有时还会当着孩子的面争执。结合这些信息,我判断小雨的情绪变化可能和家庭氛围有关。第二天我和小雨妈妈约定:家长尽量不在孩子面前争吵,多抽时间陪小雨聊聊学校的事;我在学校会多给小雨一些关注,比如让她担任小组组长参与课堂讨论,课间邀请她和同学一起做游戏。一周后,小雨妈妈反馈孩子回家后活波了很多。正是通过日常观察及时发现异常,再通过家校沟通找到根源,才让小雨的情绪问题得到了及时疏导。
二、构建心理指导平台,专攻典型案例
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心理问题,如持续的焦虑、社交退缩、过度敏感等,需要学校和家庭建立更系统的合作机制。可以搭建专门的心理指导平台,由班主任、心理健康老师和家长共同参与,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定期沟通、分析和指导。平台可以通过线上群聊分享孩子的表现,线下家长会开展专题讨论,心理健康老师还可以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教养建议,让家长了解如何配合学校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因方法不当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例如,有的学生特别害怕犯错,只要作业有一点涂改就会哭,课140
堂上老师提问时,明明会的内容也因为紧张说不出来。于是我联合学校心理健康老师组建了一个由我、心理老师和小宇父母组成的指导小组。我们制定了计划:家长在家允许小宇“试错”,比如画画时鼓励他大胆下笔,即使画错了也一起想办法修改;我在课堂上故意让他回答问题,答对后公开表扬,答错了就说“没关系,再想想”;心理老师每周和小宇做一次沙盘游戏,引导他释放压力。一个月后,小宇妈妈说他在家敢自己尝试拼复杂的积木了,课堂上也能主动举手了。
三、布置家庭健康作业,亲子共同参与
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局限在学校,更要融入家庭生活。可以设计一些亲子共同参与的“家庭健康作业”,让家长和孩子在互动中增进理解、改善关系,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这些作业要有趣味性和互动性,比如情绪分享、合作游戏、家庭小任务等,既能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从根本上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家庭氛围。
这个学期我们布置过一系列家庭健康作业。比如“情绪气象站”作业:让孩子每天晚上画一张“情绪天气图”——晴天代表开心,阴天代表难过,下雨代表生气,然后家长和孩子一起聊聊“今天的天气为什么这样”。有个男生,连续三天画了“下雨”,他爸爸通过聊天得知,是因为班里有同学嘲笑他胖。爸爸没有直接批评他“太敏感”,而是说“爸爸小时候也被人起过外号,当时也很生气”,然后一起想办法:第二天爸爸陪他练习“如果有人嘲笑你,你可以说‘我胖但我跑得快呀’”。第二周这个男生画了“晴天”,说同学再笑他时,他那样回应后,大家反而不笑了。这些看似简单的互动,其实在悄悄拉近亲子距离,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本身就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保护伞”。
四、结束语
家校共育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核心是“共”——学校与家庭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相辅相成的伙伴。作为班主任和心理健康老师,我们既要当好孩子心灵的“观察员”,及时发现问题;也要当好家校沟通的“桥梁”,让家长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更要当好教育的“引导者”,让心理健康的种子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浇灌下生根发芽。只有家庭温暖有力量,学校引导有方法,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带着阳光的心态,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陆云 . 家校共育: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实践[J]. 华夏教师 ,2024,(36):14-15.
[2] 王君 . 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J]. 吉林教育 ,2024,(3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