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试论民族学的知识结构和应用领域

作者

尕嘎

中共红原县委党校

引言

知识的结构形态决定着民族学科的具体应用,而应用实践的广度与深度又在给民族学科拓展学科空间的同时丰富学科的知识内涵。在全球化语境下,民族学既要为保护文化多样性而深挖民族文化的特有价值和贡献,也要为回应发展现实问题、参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建设而贡献智慧。

一、民族学的知识结构:多维交织的理论体系

民族学的知识结构呈现出“基础理论—方法工具—交叉融合”的三维架构,各维度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学科的知识体系。

在理论的基础上,古典进化论、历史特殊论、结构功能论等为民族研究做了开先河之事。古典进化论是泰勒和摩尔根为代表的“单线进化的”文化发展阶段方法,博厄斯提出的历史特殊论也即文化论方法,“认为世界各民族有其自身独自发展的特点,但同时又不怀疑文化变迁中存在着跨越地域的规律,只是否认任何一种民族特点适用于人类的普遍规律。”马林诺夫斯基所提的结构 - 功能论的结构功能视角,认为文化是人的社会功能的满足,也即社会有机体,这是把握一个民族社会共同体的基础。

民族学知识体系是以方法体系为主轴的。实地调查法作为民族学的“独门绝技”,号召研究人员身入民族聚居地,以参与观察、调查采访等获取“民族志”,即所谓的“田野研究”,通过“置身其中”进行实地考察把握民族所具有的文化特质。比较研究法则强调对异域文化、各民族文化在比较的过程中分析其差异性与一致性,找到人类社会的共性和特殊体现,例如弗雷泽《金枝》对世界的巫术活动的调查研究方法,其与田野调查法则有所不同;当代民族学还将量的研究、口述史法等方法结合起来,多视角的方法成为整个民族学研究的方法基础。

二、民族学的应用领域:从学术研究到社会实践

民族学的应用价值在多元领域得到彰显,其研究成果既服务于学术探索,也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将民族学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护与再生中去。通过对其民间故事、民间技艺、民间仪式、风俗习惯的调研、分类,搞清民族文化遗产的来龙去脉以及如何挖掘其现实内涵。如在侗族大歌的保护中,民族学不只将其作为一种音乐美学问题,更将其作为凝聚社区的“大歌”,在对该题材进行维护的同时,提出如何维护其“活态”的策略。此外,民族学所倡导的“持有文化者观点”,保证了民族主体对于民族文化是否需要保护,如何保护拥有“发言权”,从而避免对文化的“他化”和“误读”。

民族学为民族地区规划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具体表现在:民族社会结构、经济社会模式、价值理念等深入调研研究为制定不同类型发展方针政策提供参考;在乡村振兴的语境下,民族学者为民族地区提供基于资源文化等背景“文化 + 旅游”“传统工艺 + 现代设计”等融合发展的思路,保留本真的文化同时提高经济效益。例如,云南诺邓古村发展总规中民族学研究给予当地避免城市化趋势和过度商业化发展的指示,保护传统村落并达到村民社区发展。

三、民族学应用的实践策略:理论与现实的平衡艺术

民族学应用需遵循科学策略,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提升实践效能,避免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坚持“主位与客位”共体的研究方法。主位视角强调要尊重民族成员对自己文化的认知,不以其他者为标准加以价值评价;客位视角强调用学科理论进行研究分析,具有学科的专业性。在具体的实践中,应该将两方面结合,比如,我们在制定民族教育政策时,既应该听到民族社区对教育课程设置的需求,又应该依托教育科学研究来设置课程,与民族教育结合,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教育的结合。

坚持“问题导向”的研究路径才能增加应用价值。民族学的“应用”应当围绕现实中一些问题,比如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青年就业、文化认同危机等,通过针对性的研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趋同的问题上,民族学者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为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发展方向探索途径,防止陷入“为研究而研究”的陷阱。

社会实践“多方共参与”的运行机制保障。民族学应用的多方参与者包括政府部门、学术机构、民族社区,它们需要形成多方参与的合作机制,其中学术机构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政府部门提供资源和政策,在机制中民族社区作为具体践行者参与合作和具体实施。以跨境民族的禁毒合作为例,民族学者提供的不同族群关系给禁毒的跨国合作提供了理论根据,而具体实践在跨境民族社区参与合作和具体行动。

结语

民族学的知识谱系是人类社会文化异质性的理论总结,也是解释纷繁社会的分析视角;其学科的应用是其服务社会的实践体现。在全球化与在地化并行的当代,民族学知识需要继续建构其知识谱系,创新其应用策略,以文化差异尊重为契机,推进文化共存与人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区缵 , 张敏 . 中国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早期尝试—— 以 1928—1937 年的理论探索为例 [J].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5,(01):70-87+174.

[2] 王迎春 , 沈桂萍 . 中国民族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为何必要、有何挑战及如何推进 [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4,(06):1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