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渗透分析
刘碧榕
福建省闽侯县第四中学 350102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持续进步以及教育改革不断拓展,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所起作用愈发突显。作为中华民族宝贵财富的是传统文化元素,其承载起了历史的记忆,也是滋养学生文化自信、巩固民族认同感的有效途径。文化传播借由高中语文教材这一主要媒介,传统文化元素渗透程度和途径,直接关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继承。
一、传统文化元素的定义与分类
(一)传统文化元素的定义
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延续性和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产物,涉及哲学思考所得、文学艺术的呈现、伦理观念准则、风俗礼仪形式。这些要素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致及生活智慧,也是国家文化认同及继承方面的核心要素。
(二)传统文化元素的分类
传统文化元素大抵可分成五种类型:一是属于思想文化范畴的,就如儒家、道家、佛家的观念及其经典书籍;二是归属于文学艺术类的,囊括古典诗词、散文与戏曲;三是有类似成语、典故、书法的语言文字类作品;四是节日节气、传统礼仪、民族习俗等呈现的民俗风情类;五是历史人物与事件类别,用具体人物及事件彰显历史文化背景。
二、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现状分析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特别是人教版语文在内容设计方面越来越重视发掘和发扬传统文化,这不仅体现课程标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更响应新时期文化自信这一育人诉求。在课文选编、习题设置、活动安排和课外延伸等方面,教材都建构起一个比较系统地融入传统文化的体系,不仅涉及《论语》,《岳阳楼记》这样的经典文本,又重视仁爱、敬老、家国情怀等传统思想指导。但在实践中,一些传统文化元素还仅仅停留于表层理解而缺乏深度解读与创造性转化,学生对于它们的价值感知与认同还有上升的空间。
三、传统文化元素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渗透方式
(一)直接渗透
1. 课文选材
将传统文化直接渗透到语文教材之中,第一个途径就是对课文进行选择。教材编者一般选择反映传统文化精神的古典诗文为中心内容,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文化内涵 [1]。比如古典诗词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同时,还负载了深厚的历史情感和审美追求。
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中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例,该词虽为近现代作品,但采用古典词牌,继承了传统诗词的语言艺术与格律风范,同时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与青年时代的壮志豪情。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其结构美、意象美以及与屈原、辛弃疾等前人作品的对比,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技法,更能引导其认知中华文化中“家国一体”的思想传统。
2. 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作为教材里深化传统文化认知的重要媒介,为达到内化传统文化精神教学的目的。教材引导学生剖析作品文化内涵、挖掘其思想内核。
在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课后安排的练习里,安排了“在探讨传统文化‘匠人精神’之际,谈谈你对该文核心思想的看法”的题目,鼓励学生把现代社会价值与传统文化进行联结。在指导学
生应答问题的阶段里,教师可汲取“庖丁解牛”“雕虫小技”等传统故事之经验,助力学生透彻明晰传统文化里工匠精神的体现,以此强化他们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认识与接纳。
(二)间接渗透
1. 语文活动
间接渗透就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独立感知,比如语文实践活动、主题演讲、角色扮演等,这些活动可以在宽松的气氛下增强文化体验 [2]。尤其在阅读讨论,文化解读等类型的活动中,通过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性来引发传统文化兴趣和反思。
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鲁迅的《拿来主义》为例,该课文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常鼓励学生围绕“传统文化应该‘拿来’的东西”开展小组讨论或演讲。这种活动既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鲁迅关于文化继承和批判的思想,又能促使他们在阅读材料和整理语言时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和形成批判性思维和文化判断能力。
2. 课外阅读推荐
教材延展教学里,课外阅读推荐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一般会选用传统文化特质明显的文学作品,凭借阅读积累增强文化认知,此办法突破了课堂时空的既有局限,利于学生在无声无息中摄取传统文化的养分。
在人教版高一必修上册语文的推荐阅读范畴,里面有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本文不是径直针对传统文化进行探讨,而是经由对北国金秋风光和故都情愫的描述,间接地展现出中国传统审美中“悲秋”“思乡”等情感模样。教师做阅读推荐的时候,能引导学生参照中国古典诗词里“秋”意象的传统含义(像《登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展开对比,由此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表达途径的认知。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高中语文教材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传统文化教育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直接渗透与间接渗透两种途径共同建构传统文化教育多元化体系。为使传统文化得到较好的继承与发扬,应不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化改革,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提高学生参与感与体验感,由此,造就了更多新时代文化底蕴深厚,民族自豪感强烈的年轻人。与此同时,教育者还应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并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从而有助于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杨月娥 . 试论传统文化元素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全方位融合 [J]. 辽宁师专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4, (03): 40-42.
[2] 吴海超 . 挖掘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文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J]. 文学教育 ( 上 ), 2019, (08): 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