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梁仙童
广东省湛江吴川市第一中学 524500
一、引言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氛围、以具体形象为核心的生动场景,以此激发学生的特定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其认知、情感等心理机能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与艺术价值。但长期以来,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多以教师讲解、学生背诵为主,侧重于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和主题归纳,这种方式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真正走进古诗词所营造的意境,无法深刻体会其中的情感内涵,导致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在此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凭借其直观性、体验性等特点,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开辟了新路径,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二、实施策略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古诗词的特点,分步骤、有层次地开展,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古诗词的世界,提升学习效果。
(一)多元创设,搭建诗词情境桥梁
教师应根据不同古诗词的内容与风格,运用多样化的方式创设贴合诗词意境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通往诗词世界的桥梁。在教学《离骚》时,考虑到其创作背景的特殊性和内容的复杂性,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先展示战国时期楚国的疆域地图,标注出当时的政治格局和重要事件发生地,让学生对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直观认识;再呈现楚国特有的服饰纹样,如绣有龙凤图案的祭服,以及楚地的宗庙建筑图片,配合播放编钟演奏的古朴乐曲,营造出庄严、神秘且带有悲剧色彩的氛围。在讲解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这一句时,结合展示的香草图片,详细介绍江离、辟芷、秋兰等香草在楚地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想象屈原身披香草、心怀家国的形象,感受他对高尚品德的坚守与追求。而对于《孔雀东南飞》这篇长篇叙事诗,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编排活动,先让学生分组研读文本,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然后根据文本内容设计简单的台词和动作,选取合适的服饰道具,如让扮演刘兰芝的学生穿上素雅的长裙,手持织机模型,扮演焦仲卿的学生身着古代官吏服饰等,通过表演还原焦仲卿与刘兰芝分别、抗争等关键场景,让学生在参与和观看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二人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无奈、痛苦与对爱情的忠贞,从而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与核心内容。
(二)引导体验,深化诗词细节感知
在创设好教学情境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深入情境之中,细致观察、感受情境中的各种元素,进而捕捉诗词中的细节,加深对诗词的理解。教学《涉江采芙蓉》时,在展示江南水乡采莲画面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聚焦画面细节:观察采莲女的动作,是轻快地采摘还是缓慢地寻觅;留意她们的表情,是面带微笑还是神情怅然。接着提出问题:“从采莲女的神态和动作中,你们能推测出她此刻的心情吗?她采摘芙蓉是为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结合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句诗进行思考,让学生在观察与联想中体会诗中女子采摘芙蓉时的思念之情,感受那种想将美好事物赠予心上人却不得的怅惘。在讲解《声声慢》时,教师可先播放细雨敲打梧桐叶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倾听,感受声音从稀疏到密集、从清晨到黄昏的变化。随后引导学生将听觉感受与词中的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联系起来,思考 “点点滴滴” 的雨声在黄昏时分给人带来的感受,让学生在听觉体验中捕捉到词中蕴含的孤寂、忧愁情绪。
(三)巧设活动,激发诗词探究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古诗词情境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对诗词的探究欲望,让他们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在《离骚》的教学中,当学生对诗歌中的香草美人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可抛出问题:“屈原在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意象,他仅仅是在描写自然界的香草和美丽的女子吗?这些意象与他的人生理想、政治追求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这个问题能够打破学生对诗句的表面理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屈原的政治遭遇,探究香草在诗中象征着高尚的品德,美人象征着君王或理想的政治局面,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屈原运用象征手法的巧妙之处。
(四)组织协作,深入挖掘诗词内涵
小组合作探究能够汇聚集体的智慧,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与交流,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诗词,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分组并布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学习《涉江采芙蓉》时,教师可提出探究问题:“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究竟是男性还是女性?请结合诗句说出你们的依据。”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各小组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小组可能会从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句诗入手,认为“采” 这一动作和 “遗”(赠送)的对象暗示抒情主人公可能是女性;而有的小组则会结合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认为 “还顾”“长路”等表述更符合男性在远方漂泊的视角。通过小组内部的争论、举证和相互补充,以及各小组之间的交流分享,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不同观点及其依据,从而认识到这首诗在抒情主人公性别上的模糊性,进而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中那种跨越性别的、普遍存在的思念之情。
三、结语
情境教学法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通过多元创设情境、引导细节感知、激发探究兴趣、组织合作探究等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改善传统教学的不足。它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与情感,更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与古人对话,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来,教师还需不断探索与创新,让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蔡明曦。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J]. 语文教育研究,2024(2):45-50.
[2] 沈雨桐。基于情境体验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J]. 中学语文教育,2024(4):18-23.
[3] 瞿若涵。情境教学对提升高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影响 [J]. 教育探索,2024(1):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