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及策略
赵仕杰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安纯沟门中心校 河北承德 068250
一、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
在学前教育阶段,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必不可少,丰富地引入到学前教育阶段可以起到丰富课堂的教学活动的作用,并且教师要加大传统文化的教学和利用,让本班的幼儿可以了解其蕴含着的内涵和魅力,使其能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促使他们可以积极地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文化学习兴趣,促其发展,也能加强幼儿学前教育的启蒙,让他们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提高欣赏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深切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春节是我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因此我们任课教师可以开设一堂丰富的春节教学大课堂,提前为幼儿准备好写对联的纸,然后让他们那些平常自己过年时的东西等,以此在教室办一个“过大年”的活动,同时在他们自由地发挥下进行写对联,贴对联的形式,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其中,而老师会借助丰富的多媒体视频,为幼儿讲述春节的来历,让他们感到传统文化学习的魅力,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历史文化知识,并对幼儿进行提问,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为什么要放鞭炮和为什么要贴春联呢 ? 等等,使其积极地去发言,教师会通过丰富的讲解,使其对传统文化的思想记忆更深刻,激活他们的爱国情怀,促其核心素养全面的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 组织形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
幼儿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兴趣与经历出发,不断丰富与完善传统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比如说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鼓励幼儿在亲身参与与体验这些节日活动的过程中去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增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悟 ; 其次可以量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相较于其他的活动,幼儿园区域活动在形式上比较开放,在内容上也比较多样化,幼儿完全可以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这还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这一视角出发,幼儿教师需要将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区域活动中 ,将不同的文化主题元素引入到其中,帮助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良好教育 ; 最后,教师还可以结合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拓展与优化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专项体验活动。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开展古诗教学,引领幼儿对古诗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感知与体验,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效增强幼儿的传统文化意识。
2. 合理选择节日培养传统文化情感
由于传统节日比较丰富,教师在对幼儿传统文化情感培养过程中,这就需要合理选择传统节日,从工作创新的角度进行设计教学方案,为幼儿学习进步打下基础。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历代的文人雅士以及诗人墨客,都为一个个节日写出了诸多的名篇佳作,这些佳作广为流传,渗透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中。教师要在对幼儿的传统文化情感培养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以及能为人们所熟知的典型习俗作为切入点,和节日整体基调进行结合起来,能够剖析当中所蕴含的民族心理以及道德伦理和精神气质等,如: 选择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教师可通过邀请家长到幼儿园和幼儿参与联欢活动,可通过品月饼以及做月饼的活动,帮助幼儿了解中秋节的风俗习惯,能够体验和家人以及朋友团圆的欢乐心情。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幼儿也能形成敬老以及爱老的观念意识,让家庭的欢乐和谐温暖幼儿的心灵,这对幼儿健康成长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3. 在绘本教学过程中认识传统文化
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时候,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阅读能够让幼儿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开阔幼儿眼界,从而使得传统文化教学能够更加高效的开展。但是,对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是非常有限的,传统的阅读教学不仅不能够让幼儿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甚至还会因理解能力不足导致幼儿产生厌学情绪。绘本教学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以图画、图片的方式展现出来,很好地符合了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在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在绘本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绘本内容进行筛选,使得绘本内容能够让幼儿更好理解的同时还能够让幼儿能够接受到良好的知识教育,提高绘本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学前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书籍让幼儿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然后学前教育教师再通过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等传统文化绘本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让幼儿能够在绘本中认识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奠定基础。
4. 在实践中培养幼儿传统文化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讲:“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归宿、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没有实践,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也就不能科学、正确地指导后面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的传统文化意识来说,只是一味地灌输给幼儿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其传统文化素养是不可行的,幼儿还处于人生刚刚发展还未发展的特殊阶段,对这种表面化,抽象化的内容是不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幼儿教师应该将实践和认识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实践中认识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
将培养幼儿的传统文化意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比如开展春游,秋游等课外活动,带领孩子参观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其中,了解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还可以邀请文化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者民间艺术家走进学校,对幼儿进行面对面的传统文化知识教授,让传统文化更具有说服力,在实践中培养幼儿的传统文化意识,给幼儿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三、结语
总之,为能有效提升幼儿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教师融入创新的观念,通过发挥传统节日的优势,作为对幼儿传统文化情感培养的动力,多样化教学方式应用下,能够调动幼儿参与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有助于提升幼儿素质能力。通过上文中对幼儿传统文化情感培养中传统节日的利用探究,提出了多样化的利用方式以及活动实践等举措,能够为幼儿传统文化情感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苏杭 . 浅谈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J]. 好家长,2018(81):174-174.
[2] 张 倩 . 浅 谈 传 统 文 化 对 幼 儿 的 影 响 [J]. 新 校 园 : 中 旬 刊,2018(7):71-7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 年度承德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课题编号:240501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仕杰(1992-),女,满族,河北滦平人,本科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