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时代解读与教学创新
梁仙童
广东省湛江吴川市第一中学 524500
一、引言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是历经时间沉淀的文化瑰宝,蕴含着特定时代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社会风貌。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传统以文本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对经典作品深度理解与时代关联的需求。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学生的认知方式与学习需求发生显著变化,如何突破时空限制,让经典作品在当代教学中焕发生机,实现时代解读与教学创新的有机融合,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经典作品进行时代解读,并非背离作品本意,而是在尊重历史语境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视角挖掘其现实意义;教学创新则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构建对经典作品的个性化理解。
二、实施策略
经典文学作品的时代解读与教学创新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础认知到深度探究,逐步引导学生构建对作品的立体认知。以下从四个相互关联的环节展开具体实施策略。
(一)深挖时代背景,搭建理解桥梁
理解经典作品的首要环节是深入探究其诞生的时代土壤。以《窦娥冤》为例,该剧创作于元代,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对作品主题与人物塑造产生深刻影响。元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在政治制度上保留了大量蒙古旧制,官僚体系中蒙古贵族与色目人占据主导地位,汉族文人仕途受限,社会阶层固化严重。同时,为维持统治,元朝统治者对民间思想进行严格管控,司法体系混乱,地方官吏贪赃枉法现象普遍,底层百姓申诉无门成为常态。关汉卿作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目睹了大量民间疾苦与司法不公事件。他在《窦娥冤》中,以 “东海孝妇” 的民间故事为原型,将窦娥的个人悲剧置于元代社会的大背景下 —— 从张驴儿父子的蛮横无理,到桃杌太守的草菅人命,再到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每一个情节都映射着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展示元代户籍制度、司法案例等历史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组织 “假如窦娥生活在当代” 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时代的司法体系差异,从而理解作品中 “官吏无心正法,百姓有口难言” 的批判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将窦娥的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紧密联系,为深入解读作品的社会批判主题奠定基础。
(二)运用多元教学法,激发课堂活力
在学生对作品时代背景有初步认知后,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可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雷雨》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作,人物关系复杂,情感冲突激烈,适合通过体验式教学深化理解。教学中可采用 “角色扮演 + 文本细读” 的组合模式: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负责剧中一个关键场景,如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周萍与繁漪的激烈争吵等。学生在角色扮演前,需逐字分析人物台词的潜台词 —— 周朴园 “你静一静” 的敷衍语气背后是对家庭秩序的维护,鲁侍萍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的控诉中饱含着数十年的屈辱与悲愤。表演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语气、肢体动作展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如繁漪在反抗周朴园时的颤抖与决绝。表演结束后,开展“法庭审判” 式讨论活动,以 “谁是《雷雨》中最大的悲剧制造者” 为辩题,引导学生从社会制度、家庭伦理、个人性格等多维度分析人物命运。支持 “周朴园是制造者” 的学生可从其封建家长制的统治方式切入,支持 “社会制度是根源” 的学生可结合民国时期的社会阶层差异展开论述。
(三)借助现代技术,丰富教学呈现
现代技术手段能为经典作品的时代解读提供可视化、互动性的教学支持,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茶馆》以裕泰茶馆的兴衰为线索,展现清末至民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涉及众多人物与历史事件,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教学中可构建 “数字茶馆” 教学场景:课前利用数字人文平台,让学生查阅《茶馆》创作背景资料,包括老舍的创作手稿、民国时期北京茶馆的老照片等;课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搭建 “三维茶馆模型”,将剧中三个时代的茶馆布置、人物活动轨迹进行动态呈现 —— 清末时茶馆里 “莫谈国事” 的标语与太监、旗人的身影,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的兵痞与特务,抗战胜利后美国兵与官僚的横行,让学生直观感受时代变迁对茶馆的影响。同时,借助在线协作工具,组织学生开展 “角色档案卡” 制作活动:每组负责一个典型人物,如常四爷、王利发、刘麻子,通过搜集资料分析人物在不同时期的言行变化,制作包含人物生平、时代背景、性格特征的动态档案卡,并在班级共享平台展示交流。
(四)拓展教学资源,深化知识理解
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拓展教学资源能引导学生从单一文本走向多元解读,构建对经典作品的系统认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为《水浒传》中的经典片段,展现了林冲从隐忍到反抗的性格转变,教学中可通过资源拓展实现深度探究。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互读:将教材选段与《水浒传》中 “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 等前后章节对照,梳理林冲性格发展的完整脉络 —— 从最初的委曲求全到草料场的彻底爆发,理解其反抗行为的必然性。其次,引入跨学科资源:结合历史学科中北宋末年的社会状况,分析 “官逼民反” 现象的历史根源;借助心理学理论,解读林冲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结语
高中语文经典文学作品的时代解读与教学创新,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从时代背景的深挖到多元教法的运用,从现代技术的赋能到教学资源的拓展,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共同构建起经典作品与当代学生的对话桥梁。通过这种教学实践,不仅能让学生理解经典作品的历史价值,更能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实现文化传承与个人成长的统一。在未来教学中,需不断探索时代解读与教学创新的融合路径,让经典文学作品始终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精神源泉。
参考文献
[1] 陈嘉懿。高中语文经典文本的时代性解读策略研究 [J]. 语文教育学报,2024(2):47-52.
[2] 赵启铭。多元教学法在话剧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J].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2024(4):18-23.
[3] 孙雨桐。数字技术赋能下的经典文学教学模式构建 [J]. 现代教育技术,2024(6):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