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土文化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

作者

毛川

平江县第二中学 410400

一、引言

乡土文化资源是指特定地域内,历经长期发展形成的,包括物质文化(如建筑、遗迹)、非物质文化(如民俗、传说)等在内的文化总和。从粉墙黛瓦的徽派古民居,到镌刻着历史印记的茶马古道;从端午包粽子、赛龙舟的传统习俗,到承载着先民智慧的二十四节气农谚,乡土文化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一方水土的独特韵味。

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当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创新与发展的挑战。单一依赖教材内容已难以满足学生多元的学习需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虽然选取了诸多经典名篇,但由于地域文化差异,部分文本与学生生活经验存在距离。在此背景下,乡土文化资源因其独特的地域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逐渐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可挖掘的宝藏,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它不仅能打破教材与生活的壁垒,还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中,感悟语文的温度与力量,在潜移默化中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二、实施策略

乡土文化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入,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下将从四个关键方面,探讨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引入乡土元素,营造文化氛围

在高中语文教学起始阶段,积极引入乡土元素,能够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他们对乡土文化的兴趣。以《故都的秋》为例,郁达夫细腻描绘了北平秋天的独特景致,饱含深情。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可先播放一段本地秋收时节的纪录片,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收割机的轰鸣声与农民的欢笑声交织,镜头扫过晒场上排列整齐的玉米垛、屋檐下悬挂的红辣椒串,唤醒学生对家乡秋收场景的记忆。随后,组织学生围绕本地秋季特有的农作物丰收场景、独特的民俗活动展开讨论,比如赣南客家地区的“晒秋节”,村民将五颜六色的农作物在竹匾中摆出图案,形成独特的秋日景观;又如江南水乡的中秋摇快船习俗,船桨翻飞间水花四溅,呐喊助威声震天。

接着,开展“家乡秋韵分享会”,让学生用文字、声音、气味三个维度描述家乡的秋天:有人提到桂花香混着糖炒栗子的甜香弥漫在街巷,有人回忆起清晨打谷机的突突声与露水沾湿裤脚的凉意,还有人用比喻描绘稻田如金色绸缎般铺展的模样。在讲解课文描写手法时,设计对比分析表格,从景物选取、色彩运用、情感基调等方面,引导学生对比家乡秋景与故都之秋,分析异同。例如,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清、静、悲凉的槐树落蕊,而学生家乡的秋多是热烈饱满的果实丰收,通过这样的对比,使他们在熟悉的乡土文化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课文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云端秋景展”,鼓励学生拍摄家乡秋天的照片、制作短视频,配上自己撰写的文字解说,上传至班级学习平台;或是举办线下“画笔下的故乡秋”创作活动,邀请学生用画笔勾勒出记忆中的秋景,将优秀作品精心装裱后张贴在教室文化墙,设置“秋意留言角”,让学生互相批注、交流感受。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真正置身于乡土文化氛围中,开启语文学习与乡土文化融合的旅程。

(二)开展特色活动,深化文化体验

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开展特色活动,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乡土文化。以《祝福》教学为例,鲁迅笔下旧中国农村的祭祀等民俗活动是理解小说背景与人物命运的关键。教师可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类似的传统习俗,如春节祭祖仪式等。学生通过采访长辈、查阅地方文献,了解习俗起源、流程与意义。在课堂上,学生分组展示调查成果,讲述家乡习俗故事,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观念。举办民俗文化表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家乡传统节日场景,身着传统服饰,演绎相关习俗,如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等。这种体验式活动,能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深刻体会到乡土文化的魅力,同时提升语言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深化对课文中民俗文化的理解,实现乡土文化与语文学习的有机结合。

(三)组织探究活动,挖掘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有助于挖掘乡土文化深层内涵,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在学习《茶馆》时,老舍通过裕泰茶馆展现了社会变迁。教师可组织学生探究家乡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茶馆或传统店铺。学生分组制定探究计划,实地走访老店铺,观察建筑风格、经营模式,采访店主与常客,收集故事与传说。分析这些店铺如何反映本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如传统手工艺品店体现的技艺传承与地方特色产业。在课堂上,学生以报告、论文等形式呈现探究成果,运用语文知识进行阐述与论证。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茶馆》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写作手法,更挖掘出家乡乡土文化的深厚内涵,提升了阅读理解、写作与研究能力。

(四)整合乡土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将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资源全面整合,能够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教师可联合学校图书馆,收集整理家乡的文学作品、民间故事集、地方史志等资料,设立乡土文化专区,方便学生借阅参考。与本地文化机构合作,邀请民俗专家、作家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分享乡土文化研究成果与创作经验。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博物馆、文化遗址,如古代村落、名人故居等,安排现场教学。以参观名人故居为例,学生实地感受故居环境,了解名人生活背景,在现场教师结合故居特色讲解相关课文,如讲解与故居主人相关的诗词文章,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作品创作背景与情感。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创造多元学习渠道,拓宽视野,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感受乡土文化,提升语文学习效果。

三、结语

乡土文化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路径。通过一系列策略实施,不仅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更能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与文化传承责任感。未来,应持续探索创新,让乡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绽放更绚烂光彩,培养出兼具文化底蕴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学子。

参考文献

[1] 林宇。乡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J]. 教育新观察,2024(3):45-49.

[2] 苏悦。高中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J]. 语文天地,2024(5):12-16.

[3] 陈阳。挖掘乡土文化,助力高中语文教学 [J]. 教育研究与实践,2024(7):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