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作者

屈赵芷漪 李冰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非遗面临着传承断层、创新不足等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培养非遗传承创新人才成为延续文化血脉、推动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非遗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文化传承与延续的必然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依靠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但目前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年轻一代对非遗的了解和参与度较低。以海南省为例,众多传统技艺的传承者年龄偏大,而愿意致力于并继承这些技艺的年轻人数稀少,部分非遗项目面临传承中断的风险。培养非遗传承创新人才,能够确保非遗技艺和文化内涵得以传承,避免文化的流失,使民族文化的脉络得以延续。

(二)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非遗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文化,需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能够将现代理念、技术与非遗相结合,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创造出更多符合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作品,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非遗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参与非遗传承创新活动,人们能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从而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尤其是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在学习非遗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激发爱国情怀,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新生力量。

三、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机构开始涉足非遗传承创新人才培养领域。一些高校开设了非遗相关专业或课程,如民族音乐、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等,部分高校还建立了非遗传承基地、工作室等实践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非遗进校园、开展传承人研修培训等活动,促进了非遗传承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问题

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非遗涉及多个领域和门类,目前高校的非遗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设置往往侧重于技艺传授,对文化内涵、理论基础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不足。

师资队伍短缺:专业的非遗师资匮乏,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教师较少。多数高校依赖外聘非遗传承人来校授课,但他们在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理念方面可能存在不足,难以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求。

实践教学不足:非遗传承注重实践操作,但目前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如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实践机会有限、实践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等,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学生兴趣和参与度不高:由于非遗文化相对小众,且传统技艺学习难度较大、周期较长,部分学生对非遗缺乏兴趣,参与非遗传承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果。

四、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案例与数据分析

(一)海南地方高校的非遗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助力人才培养:海南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琼剧等。海南地方高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通过对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行三维扫描和虚拟现实建模,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其工艺流程和细节,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据统计,相关高校利用数字化技术后,学生对非遗技艺的学习兴趣提升了约 30% ,学习效果显著增强。

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培养综合人才: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整合资源,将非遗传承与艺术设计教学相融合,开创了“本科与研究生教育贯通、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该学院开设了包括非遗理论、技艺实践、创意设计等多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就业率和创业成功率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90% 以上,创业项目涉及非遗产品设计、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发展体系。学校与当地旅游企业合作,共同开发非遗旅游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也促进了非遗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数据显示,该校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 40% ,对非遗与产业结合的认识更加深入,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相关工作岗位。

(二)广东高校“非遗”舞蹈人才培养实践

广东高校在“非遗”舞蹈人才培养方面采用了“采于民间、研于课堂、创于舞台、兴于社会”的方式,建设校内实践基地、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类)研究基地(“三基地”),改革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了一批既掌握传统舞蹈技艺,又具有创新能力的舞蹈人才。相关数据显示,在这些高校的“非遗”舞蹈专业毕业生中,有超过 60% 的学生参与了各类舞蹈创作和表演活动,作品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比例达到30% ,为广东“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加强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传承创新中的应用

加大投入,完善非遗数字化采集、存储、展示和传播的技术和设备,建立更多的数字化非遗数据库和虚拟展览平台,让更多人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降低非遗学习门槛,扩大受众范围。

(二)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构建以非遗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涵盖非遗历史、文化、技艺、美学、创新等多个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定期更新教学内容,融入最新的非遗研究成果和行业动态,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知识和信息,激发创新思维。同时,根据不同地区和学校的特色,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和培养一批既懂非遗专业知识又有教育教学能力的复合型教师,鼓励高校教师深入非遗田野开展调研和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建立非遗传承人与高校教师的合作机制,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和创作活动。通过师徒传承、工作坊等形式,让传承人将精湛技艺传授给学生,同时高校教师帮助传承人提升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四)拓展实践教学平台

高校要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如非遗工作室、实验室、展览馆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场所。同时,积极与校外非遗传承机构、企业、社区等建立合作关系,拓展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和项目中锻炼能力。组织学生参与各类非遗实践活动,如非遗展演、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担当意识。

(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

高校要积极开展非遗文化宣传活动,如举办非遗文化节、讲座、展览等,营造浓厚的校园非遗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合作,争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对非遗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良好局面。

六、结论

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现状、借鉴成功案例,我们应认识到数字化技术、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强化以及社会环境营造等方面的重要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非遗传承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同时,政府、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人才的培养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和旅游开发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J]. 刘宇青 ;徐虹 . 社会科学家 ,2022(10)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意义更新与趋势分析 [J]. 杨红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05)

[3]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 习近平. 共产党员( 河北 ),2024(09)

[4]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重要精神及其对完善中国非遗法治建设的启示 [J]. 王云霞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02)

[5] 职业教育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质化升级研究 [J]. 陆宇正 ; 徐珍珍 . 教育与职业 ,2024(18)

[6]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实践意蕴、治理结构与行动路径 [J]. 李嘉 ; 易小邑 . 职教发展研究 ,2024(04)

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餐饮企业“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 231107185275623

作者简介:

屈赵芷漪,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李冰( 通讯作者),女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