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 1+N”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韦凤英
东兰县实验小学 547400
引言: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内容,回归教育本质,面向时代需求,然而现实中小学劳动教育仍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平台有限、评价机制单一等问题。五育融合理念为劳动教育创新提供思路,劳动教育 1+N 模式应运而生,通过构建一个劳动教育核心加多元育人路径组合,形成劳动与德智体美多维度融合教育新格局。基于实践探索,从构建路径、实施策略、保障机制三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够提供小学劳动教育改革参考经验。
一、探索路径,构建劳动教育 1+N 育人模式
在劳动教育 1+N 育人模式中,1 代表劳动课程主体,形成螺旋上升结构,低年级培养自理能力,中年级注重生活实践,高年级强化责任创新,N 则包含学科融合、实践拓展、文化浸润与评价激励等多维路径。学科融合路径重在打破学科壁垒,将劳动元素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编写跨学科劳动案例集促进知识技能互通,实践拓展路径构建校内外家庭三位一体实践空间,开展主题劳动活动。文化浸润路径通过劳模讲堂、劳动故事会等形式传承劳动精神,评价激励路径则建立劳动银行积分制度与劳动护照记录体系,激发学生积极性。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些事我来作为例,该单元聚焦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我校依托劳动教育 1+N 模式开展创新实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梳理单元知识结构,将做自己能做事情帮助家人做家务参与公共劳动三个主题与劳动教育目标对接,设计系列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环节,采用情境教学法,布置教室成模拟家庭场景,学生分组扮演家庭成员,体验洗衣服、整理房间、擦桌子等家务劳动通过亲身实践感悟劳动价值,拓展活动环节开展我是生活小达人主题实践周,学生制作我能做什么任务清单,每天完成不同家务劳动,家长通过劳动记录册给予评价反馈。学科融合环节结合语文学习写作《我做家务感受》,数学课测量记录完成家务时间,美术课设计家务劳动指导卡,实现多学科协同育人。评价环节建立劳动之星评选机制,班级设立劳动光荣榜,表彰劳动表现突出学生,开展劳动故事分享会,交流劳动心得。通过多维度实践学生自理能力明显提升,劳动意识显著增强,家长反馈积极正面,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学习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
二、创新实践,实施劳动教育 1+N 育人模式
学校开发校本劳动课程设置固定课时,通过微劳动形式渗透各学科教学,如语文课结合古诗词教学开展插花艺术,数学课通过测量计算设计校园环境,科学课组织植物栽培观察记录,实现知识学习与劳动教育互促共进。活动开展层面,实施一月一主题劳动实践活动,如春耕播种月手工制作月家务技能月等,并采用年级联动方式,低年级开展快乐小帮手活动培养基本习惯,中年级组织生活小达人比赛提升实用技能,高年级举办创新小能手竞赛激发创造潜能。构建三位一体劳动教育场景:校内打造劳动文化长廊绿色种植园手工制作坊等实践基地,校外与农业园区、工厂企业、社区服务站建立合作关系,家庭设立劳动角形成家校协同育人氛围。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协商决定班级事务为例,我校通过“劳动教育 1+N”模式创新实践,将民主协商精神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教学设计上转变传统授课方式,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以班级劳动管理委员会组建为核心项目,引导学生全程参与。教师组织班级讨论,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确定班级需要哪些劳动岗位,如教室清洁、植物养护、图书管理等采用民主协商方式确定各岗位职责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后提交方案,全班投票决定最终版本。开展岗位竞选活动学生自主报名并进行竞选演讲,阐述自己劳动能力与管理想法,班级成员投票选出各岗位负责人,劳动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评估劳动情况,解决问题,调整安排。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民主协商知识又参与实际劳动实践,形成学中做、做中学良性循环,课外拓展环节学校组织班级劳动管理创新案例交流展示,各班展示自己特色做法,学科融合上,语文课撰写《我眼中班级劳动管理》征文,数学课统计分析班级劳动数据,信息课设计电子版劳动管理系统,形成多学科协同育人格局。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完善机制,优化劳动教育 1+N 育人模式
成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各年级组长、学科教研组长等为成员形成统筹规划、分层实施、协同推进工作机制,设立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岗位,配齐配强师资队伍。师资建设方面,实施三级培育工程:学校层面定期举办教师劳动教育能力培训,组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示范课观摩等活动,区域层面组建劳动教育联盟,开展跨校交流学习,国家层面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专题培训,提升专业水平。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机制,签订《家校劳动教育合作协议》,明确家长责任,与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效合作关系,共建实践基地,利用信息技术创建云上劳动教育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评价反馈方面,构建多元主体、多维指标、多样方式评价体系,既关注劳动技能习得,也重视劳动态度养成与劳动精神培育,建立定期反馈调整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各方意见及时优化改进。加强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重点工作专项经费支持,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推动劳动教育 1+N 育人模式持续优化升级。
结论: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 1+N”育人模式通过系统构建、创新实施、机制保障,实现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互促、校内外资源协同联动、家校社各方合力育人新格局。该模式有效激发学生劳动兴趣,提升劳动能力,培育劳动精神促进全面发展。未来应进一步深化五育融合理念,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拓展实践平台,完善评价机制,推动劳动教育创新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丛敏。“小学劳动教育1+N”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5,(02):66-67.
[2] 李林 , 牟洋 . 以劳育人:构建全过程劳动育人模式——大邑县西街小学劳动教育思考与实践 [J]. 生活教育 ,2024,(27):52-54.
[3] 邬丽萍 , 马丽娜 , 卓晓雷 , 等 . 三位一体创新型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以深圳市龙岗区麓城外国语小学为例 [J]. 教育信息技术 ,2021,(11):47-50.
本文系河池市教育科学规划 2024 年度课题《五育融合背景下“劳动教育 1+N”育人模式的研究——以劳动课程为例》(课题编号:2024B13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