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王莉
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056003
引言
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担着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使命。思维能力是学生认知世界、解决问题、创新创造的核心能力,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语文阅读教学为其思维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素材。然而,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教师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素养。
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意义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意义深远且重大。从知识理解层面看,它能助力学生深度把握文本。阅读并非简单识字读句,而是要理解文字背后的逻辑、情感与思想。具备良好思维能力的学生,可剖析文章结构,梳理情节脉络,精准领悟作者意图,让知识从浅表进入深层认知。在个人素养提升方面,思维能力培养能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阅读中接触的多元价值观与丰富情感,经思维加工内化,能让学生形成独立见解,培养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冷静思考、理性判断。
2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侧重知识积累,轻视思维训练
在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里,教学目标设定存在明显的重知识轻思维倾向。许多教师将教学重点聚焦于字词解释、语法剖析、文学常识背诵等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认为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就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课堂上,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讲解字词的读音、写法、含义,对课文进行逐句逐段的语法分析,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文学常识。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2.2 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抑制思维活力
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依然普遍存在,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力。部分教师习惯采用“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则被动地听讲、记笔记。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此外,一些教师在提问时,问题设计缺乏启发性和开放性,往往是一些记忆性的问题,如“文中某个词语的意思是什么”“作者在某一段写了什么内容”等。
2.3 教学评价片面短视,阻碍思维发展
教学评价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当前的教学评价存在片面短视的问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许多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上,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评价方式下,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只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以书面考试为主,缺乏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书面考试只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方式、思维深度和创新点。
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3.1 巧设启发性问题,激活思维火花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巧妙设置启发性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火花的关键策略。教师需依据文本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具有开放性、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比如在教授《孔乙己》时,不局限于让学生概括情节,而是抛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在当时社会具有怎样的普遍性?”这样的问题。
3.2 组织多元阅读活动,拓宽思维视野
组织多元阅读活动是拓宽学生思维视野的有效途径。除了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师可开展课外阅读分享会,让学生交流自己读过的好书,分享阅读心得与感悟。在分享过程中,学生能接触到不同体裁、风格和文化背景的作品,了解到多样的观点和思考方式,从而打破自身思维的局限。还可以举办读书辩论赛,选取有争议性的阅读话题,如“祥林嫂的悲剧更多是社会原因还是个人原因”,让学生分组辩论。为了在辩论中获胜,学生需要广泛收集资料、深入分析文本、构建严密的逻辑体系,这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思维敏捷性和逻辑性,还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开展阅读创作活动,如根据阅读内容进行故事续写、改写等,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创作中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拓宽思维视野。
3.3 引导文本细读品析,锤炼思维精度
文本细读品析是锤炼学生思维精度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字词、语句、段落等细节,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妙、表达之巧。例如在分析《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描写春花的语句时,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比喻,以及这些比喻在表现春花特点上的作用。通过这样的细读品析,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情感,学会精准地把握文字背后的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对比阅读,将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或事物的描写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这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认识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思维特点,进一步提高思维的敏锐度和精准度,使他们在阅读和表达时能够更加准确、细致。
3.4 构建思维导图框架,理清思维脉络
构建思维导图框架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使阅读思维更加系统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文本的主题为核心,逐步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层次、关键信息等,并用图形和线条将它们连接起来,形成思维导图。比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可以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为主题,分别梳理出在百草园的趣事和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等内容,再进一步细化每个部分的具体事件。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将零散的知识和信息整合起来,清晰地看到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路。同时,思维导图还能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记忆和复习,当他们回顾思维导图时,能够快速唤起对文本内容的记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使思维更加有条理、有层次。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与思维能力培养的紧密关系,正视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创设情境、巧设问题、开展活动、教授方法和多元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J]. 朱泽举 . 基础教育研究 ,2023(24)
[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提升策略 [J]. 赵燕 . 语文教学通讯·D 刊 ( 学术刊 ),20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