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超大城市中小微空间治理中的政策协调机制探析

作者

尹紫薇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 401120

城市中心区面临空间紧缩与资源饱和,中国城市正步入存量规划时代。超大城市受到可建设土地资源匮乏和经济、政策等多方面限制 ,[1] 对空间资源的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微空间是超大城市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微空间治理是针对城市中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中小型公共空间实施的精细化治理模式,其核心是通过多元协作与资源整合提升空间效能与民生服务,其治理效果直接关系到城市的质量和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中小微空间分布零散、功能多样、参与主体复杂,导致了治理过程中存在着政策冲突、部门协同不足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政策协调机制是解决超大城市中小微空间治理难题的重要手段。因此,深入探讨超大城市中小微空间治理中的政策协同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超大城市中小微空间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空间碎片化与功能混杂

城市发展进程所引发的城市社会空间效应使城市变得更加“分化”“碎化”和“极化”。[5] 超大城市的中小微空间广泛分布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3] 老旧社区内的边角空地、商业街区的闲置空间、工业园区的零散地块等,这些空间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中小微空间功能混杂,居住、商业、生产等功能相互交织,不仅影响了城市环境质量,还极易引发各种矛盾和安全隐患。

(二)多元主体利益诉求冲突

中小微空间治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如规划、建设、城管、环保等)、产权单位、居民和企业等,各个主体的利益诉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政府部门重视城市整体发展和公共利益,产权单位注重经济效益,居民注重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便利性,企业注重空间利用的经济性与灵活性。这样的利益诉求冲突,使得在空间治理中,各方难以达成共识,从而加大了空间治理的难度。

(三)政策体系不完善与执行脱节

当前超大城市中小微空间治理的相关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纵向政策协同断裂、横向部门协作壁垒等问题。纵向上,上级政策缺乏对小微空间特性的适配性,政策制定与基层需求脱节。例如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抓大放小”思维突出,资源过度向主干道、大型项目倾斜,背街小巷等毛细血管空间陷入“政策盲区”。横向上,各部门权责交叉但缺乏统筹机制,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执行和治理效果。以电动自行车管理为例,因涉及交通、市监、城管等多部门,常出现“多头监管却无人负责”的灰色地带‌。

二、超大城市中小微空间治理中政策协调机制的运行逻辑与关键要素(一)运行逻辑

政策协调机制的运行是建立在多元主体协同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共享、利益均衡和资源整合等手段,实现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和政策行为的协同。在中小微空间治理中,首先要明确各主体在治理中的角色和职责,建立沟通、协调的平台;其次,通过对各方面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了解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与政策执行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协调策略,调整和优化政策,保证政策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空间治理的预期目标。[3]

(二)关键要素

(1)组织架构:构建 " 党建 + 网格 " 的精细化治理模式。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建立 "1 +N′′ 联席议事平台(1 个社区党委 +N 个驻区单位),整合沿街商铺、便民服务点等主体资源。重点引入专业社会组织,通过 " 服务包 " 形式下沉养老托幼服务。运用数字化手段建立资源调度平台,实现空间资源智能匹配,提升中小微公共空间使用效率。[5]

(2)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政府部门、产权单位、居民等主体之间的信息互通。通过实时共享空间资源信息、政策动态、治理进展等,为政策协调提供数据支持。

(3)利益平衡: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同时,兼顾产权单位、企业等主体的合法权益,通过经济补偿和政策优惠等手段,调动各方参与空间治理的积极性。

(4)政策评价与反馈:构建科学的政策评价体系,动态监测和评价政策执行效果。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政策,形成政策“制定- 执行- 评价-反馈”的闭环管理,持续优化政策协调机制。

三、超大城市中小微空间治理中政策协调机制的实践案例分析

2018 年 10 月,市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金祥社区成立全国首个环境与物业管理委员会(环物委),由社区书记兼任主任,通过党建引领“环物委”聚力赋能,充分发挥物业服务管理业主端、物管端、监管端作用,构建居民自治圈、公共服务圈、社区共治圈。建立“顶天立地”制度:向上衔接法律法规,向下对接居民需求,统筹业主、物业、政府三方诉求。通过联席议事平台化解物业矛盾,据介绍,成立环物委以来,金祥社区智能又便捷的服务场景应用越来越多,居民对物业的满意度从 75% 上升到92% ,物业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 95% 以上,真正实现了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截至 2024 年 1 月,人和街道 14 个社区已经全部成立环物委,形成“居民自治圈 + 公共服务圈”协同网络。‌1

四、超大城市中小微空间治理中政策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一些超大城市所设置的空间治理协调机构多为临时性或松散型组织,缺乏必要的行政权和资源调配能力。在协调各部门和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时,很难对各方的行为进行有效地约束和评估,影响了协调工作的顺利进行。虽然一些城市已经建成了信息平台,但是在信息共享的广度、深度和时效性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各部门之间存在的数据壁垒、信息标准不统一,都影响了政策协调的效率和精度。

(二)优化策略

明确协调组织的法律地位和职责权限,赋予协调组织一定的行政决策权和资源调配权,加强协调组织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建立常态化的协调工作机制,保证政策协调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制定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数据共享标准,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并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搭建智能化信息平台,实现空间治理相关信息的实时收集、动态更新和高效共享,为政策制定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五、结论

超大城市中小微空间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协调机制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超大城市中小微空间治理困境进行剖析,明晰政策协调机制的运行逻辑和关键要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有助于提升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的整体效能,实现城市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推动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城市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涌现,仍需不断深化对政策协调机制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超大城市空间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荣伶, 汪丽君. 回归情感化的日常精神: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内涵解析 [J]. 城市发展研究 , 2021,28(02):40-47.

[2] 侯晓蕾 . 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途径探讨 [J]. 风景园林 , 2021,28(09):14-18.

[3] 齐涛 . 城市更新中小微空间改造项目设计方法探究——以北京市大兴区观音寺街道街角公园改造为例 [J]. 大众标准化 , 2024(03):84-86.

[4] 岳飞益 . 城市规划中的小微空间规划研究 [D]. 西南科技大学 ,2021.

[5] 胡慧颖 . 城中村改造后“村改居”治理转型研究 [D]. 江西师范大学 ,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