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研对话”优化历程中的思与行

作者

葛昭佑

太仓市沙溪镇幼教中心东安幼儿园  江苏省太仓市 215421

教研活动的组织开展过程中,从教研活动前期的准备、教研过程的思维碰撞、教研活动后期的思考践行,整个过程都可以关注“教研对话”的重要性。教研团队现状的“教研对话”可以精准分析目前学校教研的师资、发展状况,从而延伸到对教研核心问题的“教研对话”,通过对问题的自省、深思,从而使“教研对话”寻找出解决路径与适宜策略。

一、深究——“教研对话”之问题自省

在对教研组进行有针对性的追踪后便需要在自省的基础上进行深究,自省问题,并深层次的分析研究,这里的“教研对话”以问题的自查、自纠、自省、深究为途径,而问题往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被动式“教研对话”

与主持人的对话中发现比较普遍的问题便是教师的教研对话态度显“被动”,一个教研话题引发后教师大多都是出于被动回应,任务型回应。通过对教师的访谈,我们分析“被动”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几点:一是由于教研组存在“磨合期”,教师间的“不熟悉”使得对话间缺少默契和自然流露。二是主持人的教研经验缺乏,都以前期方案准备为主,不懂得临场应变,不懂反思自己的教研话题是否适宜,是否基于教师的教研实践,是否需要临场调整,使教师对话题不感兴趣。三是教研组成员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既有经验上的差异也有个性态度上的差异。一些教师主动或者被动式地成了“麦霸”,而一些教师成了“听众”。

2. 宽泛式“教研内容”

通过前期对教师的调查,我们发现教师普遍存在这一问题,教研的主题有时候仍然存在内容太宽泛,组内成员并不完全知晰和内化,因此在实际操作起来,不完全了解从何做起。

3. 收效甚微式“落实成效”

经过一次教研或一个系列的教研,回顾教研主题的研修成效,会发现问题可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落实成效不高。面对这一问题,我们教研组也针对“落实成效收效甚微”展开了讨论,一起寻找教研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反思收效甚微的原因,我们找到以下几个因素:

(1)重实践活动理论提升不够

教研组成员深感理论知识的匮乏,研究常常停留于实践层面,开展了许多丰富具体的活动,搜集了很多第一手实践资料,但是因为理论水平限制,缺乏深入进行分析,理论提升不够,研究的科学性不够,缺少研究体系。

(2)过程性实践指导跟踪不够

教研活动过后教师往往只接收、消化了部分内容,在对接下来的实践其实是处于半模糊的状态,而园部跟踪指导的不到位就会导致教师容易出现研究走偏的问题,或实践低效率的问题。

(3)主持人自身教研经验不足

教研活动的主持人很大程度上是教研活动的引头人,是直接影响教研成效的关键人物。一是缺乏教研活动组织经验,二是对教研话题的捕捉不敏感,三是自身理论积累的匮乏导致教研对话实效不高。

二、寻路——“教研对话”之解决思路

依据以上三大问题,“教研对话”便要将对话的方向转为解决路径的思考于探究,通过多元化的对话路径、导向式教研路径、对症下药式解决途径逐渐明晰解决思路。

1. 多元化对话路径——改被动为主动

首先,缩短新老组员的“磨合期”,午间休息时多组织一些园内氛围轻松的小活动、小游戏,来帮助彼此尽快熟悉。其次,便是给教师提供多样的“对话空间”,除了激发教研现场的对话,利用办公室碎片化时间灵活地开展面对面的“同伴对话”,利用网络多元学习,教师可以随时进行学习心得分享、话题讨论等。最后,针对差异我们也可以采用三重策略:

分组:有时候组内教师可以适当灵活分组,有时候按照骨干、老教师组成一组,青年教师组成另一组;有时候可以是两种力量的均衡分布。或研讨某些话题时,将有共同兴趣和感受的教师聚在一起,由于兴趣和需求趋同,往往会主动参与、积极表达。也可以有些分组辩论的形式,帮助教师感受观点的碰撞。

延缓:即有意延缓“权威型”教师发言。有效延缓成熟型教师提出自己的“金点子”、“锦囊计”的时机,给青年教师多提供一些思考、表达、交流的机会,最后再请“权威型”教师发言。

预约:即对经验较缺乏、表达不自信、个性较内向的教师,组长可采用预约发言的方法,活动前与其进行交流预约,多给他们准备和思考的空间,使他们对自己的交流更为自信。

2. 导向式教研路径——改宽泛为具象

教研主题(问题)确定困难,就需要有进一步的教研诊断,园部要对园本研修、教研组教研、课题研修有一个整体与局部的全面监管。一个大的教研话题一定要是问题导向,教研话题问题小而微且具体,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进行问题导向式研讨,在这三个问题的反思和解决过程中,我们便能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成为一个整体,一个专题。

3. 对症下药式解决途径——从收效甚微到渐显成效

⑴在过程中提升教师理论素养

① 当遇到某个问题时,多阅读相关书籍、文献资料,从不断学习中寻找解决路径,对于自己的所思所获可以与组内成员进行对话,分享交流,夯实教师的理论基础。

② 依据问题所在邀请相关专家为全园教师做专题讲座,寻求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支点。

③ 在教师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分享交流后,教研组要多帮教师梳理“他都用了哪些策略?”、“都采用了哪些途径和方法?”等问题,将自己的实践有一定程度的理论提炼,帮助教师养成这样的教研提炼习惯,而不仅仅停留在大白话层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⑵在追踪中了解教师的教研动态

园部要对每一次教研后的教师实践进行有效追踪,从园部、教研组、年级组、班级、教师逐层追踪。多去参与和跟踪教师的日常实践才能真正了解教研动态。

⑶在学习中提升组长的教研能力

一方面,要多给两位新手教研组长提供各类培训机会,在学习与培训中迅速积累相关经验。一方面,要提升教研组长的教研内驱力,愿意主动学习相关文献,多思考,勤反思,参与教师的教研实践过程,捕捉问题和教研话题。另一方面,园部也要帮助教研组长进行教研实效的追踪和反思,通过教研组成员的活动反馈与评价,反思自己组织的教研活动成效。

姓名:葛昭佑, 民族:汉, 出生年月:1987.05 , 性别 :女,籍贯:江苏扬中, 学历:本科, 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单位:沙溪镇印溪幼教中心东安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