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宏观经济波动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研究

作者

高治钧

中国建设银行文山分行 663099

一、引言

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中心节点,其信贷资产质量同宏观经济运行紧密相关,近些年来,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总体上可以控制,不过,区域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之间风险水平存在明显差别,这显示出宏观经济波动给不同类型银行带来的影响并不相同,在经济结构转型、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探究宏观经济波动怎样作用于信贷风险,成了维持金融稳定的要紧课题。

理论方面,Minsky 的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经济繁荣期过度信贷积累风险,Bernanke 的金融加速器理论强调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的风险放大作用,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GDP 增速波动、产业结构调整、金融监管深化相互交织,导致信贷风险表现出复杂的周期性和区域分化特征,现有研究大多侧重于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但对银行风险承受能力的差异性和“宏观政策 - 银行行为 - 风险传导”动态交互机制探讨不足,区域中小银行由于业务集中、资本实力较弱,其风险暴露与地方经济周期高度绑定,这种现象亟待从差异化角度进行深入探究。

二、宏观经济波动影响信贷风险的传导机制

(一)企业偿债能力的周期性波动研究

宏观经济周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及违约概率,当经济处于扩张时市场的需求会变高,公司销售收入也会随之上升,而资金也会比较宽裕,企业违约风险较低;当经济处于下行时,需求下降就会导致企业的盈利减少,应收账款增多,偿债能力下降,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随之上升,如区域中小银行对于本地房地企业的大额授信,在行业调整期,因企业现金流枯竭,使得信贷集中爆发。

(二)银行信贷行为的顺周期性异化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存在明显的顺周期现象,经济繁荣之时,银行对于宏观经济前景过分乐观,从而放松信贷标准,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甚至把授信集中在热门行业,经济萧条时期,银行风险偏好迅速下降,采取紧缩信贷,提高审批门槛的方式规避风险,这会致使优质企业因为缺少资金陷入经营危机,产生“过度扩张 - 过度收缩”的恶性循环,区域中小银行由于业务集中在本地特定行业,其信贷行为的顺周期性就更明显。

(三)资产价格与信贷的螺旋增强效应

宏观经济波动通过“资产价格 - 信贷供给”循环放大风险,经济上行期间,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上升,企业抵押品价值增长,银行信贷投放增多,从而产生正向反馈;经济下行之时,资产价格崩跌致使抵押品贬值,银行陷入抵押物缺乏的危险,只得缩减信贷,加重经济下行压力,形成负向螺旋,这种机制在房地产信贷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资产价格波动直接关系到银行抵押类贷款质量。

(四)宏观政策与银行风险的博弈关系研究

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调整直接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宽松时期如普惠小微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有利于企业缓解偿债压力,减少银行不良贷款率,紧缩时期如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则会迫使银行减少高风险信贷资产规模,短期加剧信用收缩,国有大行因业务广、资本强而对政策变动有较好的缓冲作用,但区域中小银行由于资本补充渠道有限,对政策冲击更为敏感。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解读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建立动态面板模型来研究宏观经济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主要解释变量有 GDP 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实际贷款利率,控制变量有银行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等。使用系统 GMM 估计方法解决内生性问题,保证模型结果的稳健性。

(二)基准回归与核心结论

回归结果显示,信贷风险具有持续性,前期不良贷款率对当期风险水平影响显著,宏观经济增长与信贷风险负相关,经济上行有利于提高企业偿债能力,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通货膨胀与实际利率上升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和融资成本上升,显著提高信贷风险。资本充足率高、规模大银行抗风险能力强,与中小银行形成鲜明对比。

(三)异质性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分组回归表明中小银行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波动的敏感度要明显大于大型银行,意味着其业务过于集中的风险敞口较大;股份制银行的市场化程度和风险偏好波动较大,对价格波动更敏感;区域上中西部地区银行产业结构单一,所以对区域经济波动的风险弹性也高于东部地区;替换变量、调整样本期等稳健性检验,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

四、典型案例:宏观冲击下风险传导与差异化表现研究

(一)疫情冲击的系统性影响

新冠疫情属于典型的外生冲击,它经过“生产停滞 - 需求缩减 - 信用链断裂”这样的途径传导到银行体系当中,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比如住宿餐饮、批发零售,贷款违约率急剧攀升,地域层面来看,疫情核心地区的城商行不良贷款率远远高于产业多元化的地区,从政策角度来讲,普惠小微贷款延期政策有效地减轻了企业的偿债压力,减小了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峰值,逆周期政策在风险缓释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

(二)中小银行区域风险案例

一些地方的小银行过分依靠本地某些行业,在经济下滑时期风险暴露严重,比如某个农商行对本地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贷款占比太高,行业调控之下,不良贷款率飞速上升;而且它传统的手工式贷后管理,致使风险察觉迟缓,加重了不良贷款处理成本,还有就是资本充实率逼近监管红线的小银行,面对宏观经济波动的时候,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弱。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核心研究结论

宏观经济波动通过许多途径明显改变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而且不同种类的银行风险反应有很大差别,中小银行由于业务聚集,资本缓冲缺乏,所以它们的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波动的敏感程度更高,宏观审慎政策以及逆周期调节手段在削减风险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不过政策实行要顾及不同银行的承受水平。

(二)针对性政策建议

要想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就要搭建分层分类的宏观审慎监管架构,一方面,形成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让中小银行在经济扩张期预先计提超额资本,从而在经济下行期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采用差异化监管指标,限定对某一行业的授信集中度,防止风险过度集中。

商业银行要提升自身的周期风险管理能力,大型银行要改善跨区域业务布局,完善行业风险预警机制,中小银行要改进区域业务结构,加大金融科技投入,依靠智能风控系统来提高风险识别和处置效率。

另外要完善区域经济和金融风险的协同监测体系,创建省域金融生态评价体系,促使银行和政府数据共享,做到风险早识别,早解决,加大政策工具的逆周期调节强度,依照经济周期来灵活改变货币政策和监管要求,做到风险防控和实体经济扶持之间的均衡。

(三)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拓宽方向,加入非上市银行、影子银行数据,全面评估金融体系风险;用机器学习找非线性风险传导路径;结合“双碳”目标、数字经济转型,研究新兴产业信贷风险特征,给金融风险防控提供更深层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翔 . 商业银行贷后管理能力建设策略和方法 [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25,(14):20-22.

[2] 黄方亮 , 王静娴 , 马一川 . 商业银行数字化对信贷风险的影响分析——基于银行信贷行为的视角 [J]. 山东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03):135-149.

[3] 张新宇 . 商业银行公司信贷业务战略转型研究 [J]. 商场现代化 ,2025,(10):124-127.

[4] 丁延威 .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研究 [J]. 江苏商论 ,2025,(03):86-88.

[5] 丁建汀 , 汪新宇 .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5,24(05):21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