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策略研究   

作者

刘建琼 龙美 唐永强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七一实验小学 四川绵阳 622651

小学科学教育是学生接触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的起点。在当今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探究意识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渴望,还能锻炼其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深远影响。注重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容易忽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兴趣,点燃探究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究的动力源泉。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世界充满探索欲望。科学教学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实验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利用趣味实验导入课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讲解“热胀冷缩”原理时,教师可以先进行一个“会跳舞的盐”实验:在一个碗上覆盖保鲜膜,在保鲜膜上撒上一些盐粒,然后对着碗大声喊叫,让学生观察盐粒的跳动。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产生探究其中的科学原理的想法。又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学生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方式,会对声音的奥秘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讲述科学故事也是激发兴趣的好方式。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教师可以讲述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进而对地球运动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积极投入到后续的探究学习中。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鞋底、轮胎上和自行车手柄上都有花纹?”“为什么下雪天在路上撒盐?”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引发他们探究摩擦力奥秘的欲望。

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火山爆发的视频,然后提问:“火山为什么会爆发?”“火山爆发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多媒体展示的震撼画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寻求答案。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供探究机会

科学探究离不开实践操作,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生在探究意识的驱动下,积极参与实验、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能有效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还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鼓励自主提问,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探究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提问,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无论问题简单还是复杂,都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和鼓励,消除学生的顾虑。

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提问、提供提问方法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提问技巧。例如,在学习“光的传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光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和在空气中一样吗?”“光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什么现象?”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创设问题环境,让学生自发提问,如:在小车运动过程中,教师只示范,让学生自己提出:“怎样可以使小车运动?”“运动方向与什么有关?”“运动快慢与什么有关?”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分工协作,能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观点,提高合作与交流能力。

在小组合作探究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各自的职责,如组长负责组织协调、记录员负责记录数据、汇报员负责汇报成果等,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积极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例如在“电路设计”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讨论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控制灯泡亮度又能节省电量的电路,通过讨论激发思维碰撞,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又如在“土壤成分分析”实验中,小组成员分别负责采集土壤、进行实验、记录数据等工作,通过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实例分析

以“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为例,阐述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首先展示两杯同样的水,一杯放入一勺白糖很快溶解,另一杯放入同样多的白糖却溶解得很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问:“为什么同样的白糖在水中溶解的速度不一样呢?溶解的快慢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作出假设,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假设,认为溶解快慢可能与水温、搅拌、白糖颗粒大小等因素有关。然后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例如,探究水温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方案为:准备三杯同样多的水,一杯冷水、一杯温水、一杯热水,分别放入同样多、同样颗粒大小的白糖,观察白糖溶解的时间。

(三)实验探究,收集数据

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工明确,有人负责倒水、有人负责放白糖、有人负责计时、有人负责记录数据。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数据。

(四)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结束后,各小组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白糖溶解的时间,得出结论:水温越高、搅拌、白糖颗粒越小,溶解速度越快。

(五)交流汇报,拓展延伸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分享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实验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溶解快慢有关,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这一教学实例可以看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地位,通过自主提问、假设、实验、分析、总结等环节,培养了探究意识和能力。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关键。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实践活动、鼓励自主提问和小组合作探究等策略的实施,能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逐步形成强烈的探究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科学的海洋中尽情探索,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科学素养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2017.

[2] 阎彩荣.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策略研究 学苑教育2013

[3] 陶媚娜. 以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 甘肃教育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