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
罗福鉴
重庆佳德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引言:
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其建造方式在近年来伴随政策驱动和技术迭代已迅速推广至多个工程类型与区域范畴。当前多数研究往往聚焦于设计阶段的构造优化或运维周期的生命周期成本评估,而对施工环节中的动态成本异常缺乏针对性的识别与响应机制,因此,识别与应对这些施工阶段特有的工程造价风险,已成为装配式项目成本管控体系亟需攻克的关键难点。
1、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特有的工程造价风险
运输环节的失序是装配式施工中尤为突出的风险因素。大型预制构件往往依赖专业化运输手段,而施工现场的起吊窗口极为有限,构件一旦未能在指定时段精准到位,将触发吊装计划紊乱、设备闲置甚至构件临时堆放成本的激增。
现场装配误差引发的返工现象,在装配式项目中并不罕见。由于构件源于工厂预制,其误差不可在现场随意修整,吊装过程中稍有偏差便可能影响整体结构的咬合稳定,导致拆装重置。这一过程不仅推高人工与机械重复使用的成本,还容易牵动后续工序,使得原本线性推进的施工节奏陷入反复调整,成本控制难度骤增。
施工人员技术适配能力不足亦是成本失控的潜在源头。尽管装配式建筑主张“减人增效”,但现场操作对工人专业化程度的要求更高。经验不足或技能偏差常引致吊装偏移、节点拼装不牢等问题,从而产生额外施工成本与潜在质量隐患。
2、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工程造价风险的识别方法
2.1 基于关键路径偏差分析的动态识别法
装配式建筑施工环节高度依赖节点协同,其造价波动往往源于关键工序时程的错位。因此,借助关键路径控制框架,识别构件吊装、节点拼接、运输进场等工序在施工计划中所占权重及其对总工期的敏感度,可有效判断潜在成本异动的起始点。该方法强调施工进度与资源配置之间的耦合关系,利用动态调整模型对比计划进度与实际推进差异,定位可能引发非计划支出的节点区域。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分析需辅以详实的现场反馈机制,否则易产生信息滞后,干扰风险预判的准确性。
2.2 基于多源数据的成本异常特征识别方法
装配式施工的造价风险,往往在现场资源消耗轨迹与预算模型之间的偏离中显现。因此,运用来自采购、运输、构件安装、设备租赁等多个数据源的信息,建立横向与纵向并行的成本特征比对体系,可为风险识别提供实证基础。其关键在于识别非线性偏移现象,例如单位构件成本虽未显著上涨,但施工频次异常、调度时间滞后等参数组合,已预示着系统性造价风险的生成。该模型需依托现场数据的高频采集与跨部门协同分析,对识别算法的敏感性与容错机制亦提出较高要求。
2.3 专业经验矩阵法
装配式施工阶段的若干风险因变量具有场景依赖特性,难以由数据模型完全覆盖。此类风险更易在特定情境下集中爆发,如施工现场受限、构件堆放受阻、异地吊装难度增大等。借助由施工单位、造价咨询团队、项目管理方等多方专家构建的风险经验矩阵,可以针对项目实际特征进行要素匹配与风险推演。该方法突出人的判断力在动态工程中的介入价值,能够弥补纯技术识别手段在边界条件下的识别盲点。
3、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风险应对策略
3.1 运输调度体系中的结构化联动机制构建
预制构件运输所引发的成本波动,往往源自计划调度逻辑与现场施工节奏之间的错位。为有效控制该环节的造价风险,应建立一套涵盖前期预排、中期调配与末端响应的动态运输联动机制。施工方需与构件供应企业联合制定节点化交付计划,明确每批构件的卸载时窗、堆场分区及起吊顺序。针对运输环节中存在的路径交叉与到场聚集问题,建议引入智能调度平台,将交通状况、现场卸货能力、设备使用情况等参数纳入分析模型,依据实时数据动态调整运输节奏。为缓解装卸过程中形成的现场滞留,应提前划定构件分类堆放区,并辅以统一编码制度,使现场装卸工可据构件标识快速识别其摆放位置,防止二次吊装带来的设备折损和时间损耗。为压缩非计划性运输费用,项目管理方可在合同中设立运输绩效考核条款,将构件及时到场率与成本核销挂钩,倒逼构件制造与运输企业强化履约意识。同时,若现场受限条件较为复杂,还应配备机动堆场与应急起吊点位,实现运输资源的柔性转化。
3.2 吊装精度控制下的误差容限机制设计
装配式施工中,一旦出现装配误差,返工不仅耗时费力,更极易引起预算外支出。所以可在施工组织层面构建一套以精度容限为核心的多维误差控制机制。建议在施工前期即对关键拼装节点进行误差预测建模,借助BIM 系统叠合工厂构件数据与现场测量成果,提前识别拼装高风险接口,设立结构性预偏量。在施工过程中,应配备高精度激光测距仪与实时坐标校核装置,实时校准吊装轨迹与节点位置。现场吊装人员在操作前须完成工前技术交底,由专业技术员对构件接口位置进行点位复测,核实其满足施工公差要求后方可开展吊装作业。该类预控机制需与现场进度节奏高度契合,故在组织层面要配备专责技术复核岗,其任务为在不干扰主线作业的前提下完成数据校核与技术判定。再者,可对每一节点的拼接状态进行拍照归档,并将其纳入进度报验体系。
3.3 作业技能匹配体系中的岗位分级管理构建
在装配式施工场域中,传统“泛工种”操作方式已难以满足精细化要求,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与构件装配复杂度相匹配的岗位分级管理体系。该体系应从工种细化、技能认证、任务分配及绩效反馈四个维度进行全周期设计。在施工前期,项目部应依照工程节点布置及构件特性,编制岗位作业技能清单,并根据人员履历进行岗前匹配。对关键工序应引入持证作业机制,避免“以工代技”的现象重复上演。培训方面不宜采用抽象理论传授,应结合真实构件模型展开现场实操模拟,通过模块化分段训练加深技术记忆。考核机制上则应融入“技能—进度—质量”三重评价指标体系,由班组长及技术员对每阶段操作效果进行反馈,以数据佐证作业稳定性。为了进一步强化作业规范执行力,可设置技能事故预警系统。当某工序返修率连续升高或构件损耗显著增加时,系统应自动发出技能警示,并引导管理人员追踪具体责任人及操作节点。
结语:
装配式建筑在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建造方式的风险表现特征,其风险成因往往深嵌于施工组织结构与作业流程体系之中。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智能建造及全过程信息集成技术的发展,装配式建筑施工成本管控的逻辑将进一步由经验主导转向数据驱动。
参考文献:
[1] 覃健明 . 清单计价模式下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J]. 住宅与房地产 ,2023,(05):54-56.
[2] 王云飞 .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工程造价控制策略分析 [J]. 智慧中国 ,2025,(05):34-35.
[3] 郑燕 . 探讨装配式建筑造价增加问题及对策 [J]. 工程造价管理 ,2025,36(0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