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背景下工业遗产建筑的功能置换与空间再生
杨凯 黄一骏
1.410811198312175519 2.33021119830617005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和重构,许多传统工业区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工业遗产建筑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城市的工业发展历程,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如何对工业遗产建筑进行合理的功能置换与空间再生,使其重新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关注的焦点。
一、工业遗产建筑功能置换与空间再生的理论基础
(一)工业遗产建筑的概念与价值
工业遗产建筑是指在工业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科技、社会、建筑或艺术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这些建筑不仅是工业生产的物质载体,更是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特定时期的工业技术、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信息,对于研究城市的发展历史和工业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功能置换与空间再生的相关理论
功能置换是指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将工业遗产建筑原有的功能进行调整和转换,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空间再生则是通过对建筑空间的改造和优化,使其适应新的功能需求,同时保留和传承建筑的历史文化特色。相关理论包括城市有机更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城市有机更新理论强调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有机的过程,应注重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延续;可持续发展理论则要求在工业遗产建筑的改造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工业遗产建筑功能置换与空间再生的策略与模式
(一)功能置换策略
功能置换需立足工业遗产建筑的空间特质与城市发展脉络,结合区域功能定位与文化肌理,作出科学而富有前瞻性的选择。以文化创意、商业服务、休闲体验为代表的多元转向,已成为激活工业遗存的重要路径。诸如旧工厂向创意园区的转型,不仅保留了原有构筑物的技术美学特征,还通过空间重构引入艺术工坊、设计工作室及跨界展示平台,形成具有集聚效应的文化生产场域;又如仓储类建筑经由内部功能重组,蜕变为集零售、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复合空间,既延续了工业结构的粗犷美感,也满足现代城市消费行为的多样化需求。这类实践在实现空间效能提升的同时,亦促进了历史记忆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二)空间再生模式
空间再生模式的构建需根植于对工业遗产建筑特质的深入剖析,涵盖局部改造、整体重构与增建扩展等多种形式。局部改造强调在不破坏主体结构的前提下,通过空间流线优化、功能分区调整及界面材料更新等方式实现使用效能的提升;整体改造则涉及建筑系统的全面介入,从结构加固到功能布局重塑,形成适应现代需求的空间体系;扩建作为补充手段,依托既有体量延伸新建筑部分,使历史与当代在形态与功能上达成融合共生。各模式选择取决于建筑保存状态、场地环境及功能定位等多重因素,需在综合评估基础上作出适应性决策。
三、实证研究:以武汉市汉阳造工业遗址改造项目为例
(一)项目背景与概况
武汉汉阳造工业遗址原为清末张之洞创办的汉阳兵工厂,始建于 19世纪末,是我国近代军工产业的重要象征之一。随着城市功能转型及制造业外迁,该厂区逐渐停产闲置,大量厂房荒废,空间利用率低下。为延续工业文脉、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武汉市政府将其纳入重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并启动系统性更新计划。该项目不仅承载着对工业记忆的传承使命,也成为城市文化空间重构的典型案例。
(二)功能置换与空间再生方案
在多方调研与专家论证基础上,设计团队提出“以文化为核心驱动”的功能转换路径,将原厂区内最具代表性的装配车间改造为多功能文化艺术中心。空间策略上,采取“保留—介入—共生”的渐进式更新模式。主体钢结构与部分原始机械设备被完整保留,作为展示工业文明的实体档案;内部空间通过灵活隔断系统重新组织,形成可移动展览区、实验剧场、艺术家驻地工作室及学术交流厅等功能模块;厂区东侧新增一座通透的玻璃体块,既作主入口引导人流,又以现代材质呼应历史肌理,形成时空对话。改造过程中严格控制干预程度,在保障结构安全前提下最大限度留存历史痕迹,例如墙面斑驳的标语、地面车辙印记等均被视作场所记忆的载体加以呈现。
(三)实施效果与经验总结
项目自 2021 年正式运营以来,已举办百余场艺术展览与公共教育活动,成为长江沿岸城市更新带中的重要文化节点。数据显示,年接待访客量逾 35 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文创等关联产业发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实践表明,功能置换需建立在对场地基因深度解读之上,空间再生应尊重原有建构逻辑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激发其潜在价值。此外,公众参与机制贯穿于规划、设计至运营管理各阶段,社区共建模式有效增强了市民对工业遗产的情感认同。该项目揭示出工业遗存更新中“文化赋能”与“空间活化”之间的互构关系,为同类实践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操作可行性的参考范式。
四、工业遗产建筑功能置换与空间再生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一)面临的问题
在工业遗产建筑的功能置换与空间再生实践中,多重现实困境交织显现。资金筹措难题首当其冲,受限于财政投入的结构性倾斜与社会资本回报周期的不确定性,改造项目常陷入规模压缩与品质妥协的被动局面。产权结构则呈现出历史遗留问题与现行法律制度之间的张力,不同权属主体间的博弈往往延宕工程进度,甚至引发利益冲突。技术层面亦不容忽视,年久失修的工业建筑普遍面临结构性能退化、环境适应性薄弱等症结,尤其在抗震加固、防潮处理及能耗控制等方面存在显著施工难点,对工程实施的精度与安全性构成双重挑战。这些问题折射出功能转型背后的复杂系统性制约,亟需多维度协同机制加以突破。
(二)解决措施
破解工业遗产功能转型困局,须构建系统性应对框架。财政运作上,除政府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外,还可探索公私合营(PPP)模式,引入信托基金与社会公益资本,形成多层次融资体系。针对产权纷争,应推动法律制度创新,建立历史遗留问题专项调解机构,借助第三方评估厘清权属关系,通过利益补偿机制实现多方协同推进。技术攻关方面,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聚焦结构安全评估、节能改造及智能监测等关键环节,研发模块化加固技术与可循环利用材料,提升施工精度与环境适应性。实践表明,唯有统筹政策、资本、技术与法律多重要素,才能实现工业遗存的高效活化与可持续再生。
结论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工业遗产建筑的功能置换与空间再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合理的功能置换和空间再生,可以保护和传承工业遗产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促进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形象。在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实现工业遗产建筑的可持续利用。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工业遗产建筑功能置换与空间再生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新的策略和模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盼盼 . 城市更新背景下旧工业建筑空间再生设计研究 [J]. 明日风尚 ,2024,(20):115-117.
[2] 李迪萌 .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规划与再利用——以青岛登州路啤酒街为例 [J]. 城市住宅 ,2020,27(12):146-147.
[3] 应文治 . 城市更新背景下工业遗产片区保护与再利用规划研究 [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5,(15):16-18.
[4] 阎婫 , 毛颜康 , 汤茗程 .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工业遗产改造研究 [J].山西建筑 ,2025,51(04):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