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化教学在构建民主公平课堂中的几点探究
何海珍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黄官寨实验学校 745000
前几天观摩了同事的 2 节课,课堂上的小组合作环节引起了我对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教学方法的一些思考:
第一 . 授课老师依据自己的课堂活动设计怎样给学生分组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且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展示的机会而不会成为形式主义和某些优秀学生的表演舞台?是该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还是学生在老师心中的地位和印象呢?
第二 . 不同班级不同科目又怎么样的分组教学能让每科老师的教学环节有趣且教学目标达成高?是每个科目依据自己的教学需求分组还是平时班级就一如既往的延续一种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和班级管理模式?
我们知道一节成功的课,必定是民主的、愉快的、目标明确的而且每个学生都有收获的。所以我们的分组一定 是经过考虑的设计和准备的。而不是一味突显“热闹”展示的“花里胡哨”。
为什么我说是追求热闹和花里胡哨的表演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目前在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分组方案及其效果。
第一种:根据座位临近原则而组合,这种方法我觉得是老师教学中的“临时起意”,是一种形式。这种小组教学根本没有经过备课环节的,没有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的差距,而且也没有在问题设置和目标设置上分过层次的。
第二种:让学生自由组合法,这种方法虽然是充分尊重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看起来是符合我们目前的教学理念的,但是学生容易根据自己与同学的相熟程度和对同学的喜欢与否而组合的,交流中那些知识素养高和积累多的学生能按要求完成交流合作,而学困生他们要么默不作声的听,要不呆呆的坐着,甚至就没有合作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是凑在一起说说笑笑。
第三种就是那种比较内向不善于交流的班级边缘化学生被动的等待老师的分配,一般是哪个小组人少就被指到哪个小组;或者哪个小组气氛活跃就指到哪个小组做个旁观者,看着大家交流合作。如此怎么能体现出课堂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公平呢?
那么,如何在小组交流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又能得到能力的锻炼和知识的增长,而不仅仅是一些优秀学生的一言堂和舞台呢?能充分的让课堂散发出自主公平的气氛呢?
首先我们应该在小组成员的组成上充分的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知识积累、性格类型。教师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明确了课堂的学习目标后我们对于学生要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过程的额干预与引导,不能为了追求“流行”随意的让学生及组合或者按作为就近组合。比如:我们要教学数学公式的推理就要把观察力表达力和思维能力三者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让善于观察的和思考的学生把公式啊概念啊推理出来再由善于表达的同学对大家的分析和思维过程进行陈述给大家听 . 在这个小组里同学们由小组内合作完成推理和讲解再到讲给全体同学听是不是少了谁都不行。
所以每个人在集体中都是能发光的而且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逐渐变成学生的一种好的道德品质而在合作的名义下各干各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是为了追求所谓课堂教学改革不得已的小组合作而不是真正基于教学目标的需要而设计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次分小组学习时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来确定分组的方式。这一纬度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和性格特点以及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老师在备课时都会对三个环节(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的 . 这三备中最重要的就是备学生备学情,因为我们的教材、目标还有方法都是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身上。不管你是全节课让学生发挥主导自主探究出结果也好还是传统的让学生听教师的讲解也罢,都是以学生完成目标来评定和反思教学环节的得失成效的。所以说只有备好了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时,我们才能因材施教把大的目标具体细化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再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以“就近原则”让水平层次接近的学生为一组给以他们能完成的适当的小目标。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在小组人员分配时往往忽略了这最重要的一点,经常把学困生和待进生与学优生分到一起,怕学困生一组再最后发言时说不出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就指派一名学优生进去,他全程负责最终发言,这些学困生与待进生就是观摩了人家的学习和发言,哪里是参与了学习呢?作为教师我们为何不在备课时就把大目标分解成“小步子”根据学生的水平抛出不同的问题给每个小组适合他们能力的目标让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习,也让他们体会学习的过程才是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不二追求。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目标验收时不能“一刀切”。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虽然一节课老师的教学目标是共同的,但是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的个性,智力,情感体验等却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注定了我们在对同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时过程和方法必定是多样性。这既是构建民主平等课堂的需要也是我们教学目标达成的症结所在。一堂成功的课教者总是能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总是能让每个学生有所收获。那么课堂气氛也必定是民主平等的。
所以看似小小的分组其实透漏出的是一个教者对学生的了解和热爱,对于目标的了解和分解,对方法的正确选择 和适度把握而绝不仅仅是“前后 4 人一组讨论”或者“叫同学给大家讲”这么的随意和草率。也绝不是为了热闹和气氛良好的“好学生”的表演舞台。而是基于不同学习个体的情况而表现出来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得以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