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地域文化融入幼儿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

王君芳

甘肃省平凉市第二幼儿园 74400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尤其是幼儿教育阶段,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认同感和集体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关键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能有效帮助孩子理解并认同自己的文化。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初步形成,因此,如何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促进积极的民族认同,成为当前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课题。平凉市第二幼儿园作为甘肃省省级示范幼儿园,近年来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如何通过地域文化的融入提升幼儿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尊重,从而促进民族团结。

一、地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意义

地域文化作为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语言、艺术和生活方式。在幼儿园教育中,地域文化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培养和民族认同的塑造。通过地域文化的融入,孩子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家乡,增强对地方文化的归属感。这种认同感为培养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地域文化的教育通过民俗活动、传统节日和地方艺术等形式,帮助孩子们感知本土文化的魅力,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自豪感。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为幼儿教育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增强孩子们对中华文化整体性的认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二、平凉市第二幼儿园地域文化融入的实践方式

平凉市第二幼儿园深刻认识到地域文化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价值,积极探索将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特色育人之路。幼儿园巧妙借助地方传统节庆活动,为孩子们打开文化认同之门。在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里,孩子们动手制作剪纸、挂灯笼,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节日的历史文化内涵,领悟传统节日的象征意义,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对家庭和集体的归属感也愈发强烈。地方艺术教学是幼儿园融入地域文化的又一妙招。平凉民间舞蹈、传统戏曲等艺术形式走进课堂,地方艺术家定期入园表演、互动教学,崆峒武术等特色文化也被纳入日常教学。孩子们在参与中了解本土文化,审美意识与知识储备同步提升。此外,幼儿园还通过讲述民俗故事和地方传说激发文化认同。黄帝问道、皇甫谧等历史故事和英雄事迹融入课堂,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了解地方历史,树立民族归属感,在情感体验中形成集体认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平凉市第二幼儿园通过多维度教学实践,让地域文化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有效促进了孩子们地域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

三、地域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成效与挑战

通过地域文化的融入,平凉市第二幼儿园在提高孩子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孩子们在参与传统节庆活动、学习地方艺术和听民俗故事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并且这种认同感开始向更广泛的民族文化延伸。通过不断的文化教育,孩子们逐渐形成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不仅了解了自己的家乡,还对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产生了兴趣和尊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的意识。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地域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由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大多依赖于口口相传和地方性的资源,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教师在教授地域文化时往往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其次,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对地域文化教育的效果有很大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和传播方式存在差异,如何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使他们更好地将地域文化与民族共同体教育结合,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此外,如何将地域文化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避免过于传统和单一的教育模式,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未来发展方向与改进建议

为了更好地推动地域文化融入幼儿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政府和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建立地方文化教育数据库,为教师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增强教师的地域文化意识和教学能力,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工作者还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平台和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文化教育内容,将地域文化通过现代化的方式呈现给孩子们,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校和家庭也应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孩子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带领孩子们参与到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实践中,让孩子们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影响下,形成更加深刻的文化认同。

五、结论

地域文化在幼儿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至关重要,平凉市第二幼儿园的实践表明,地方文化帮助孩子认同家乡并增强民族认同感。通过传统节庆、地方艺术和民俗故事等形式,幼儿园有效促进了孩子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尽管面临资源和能力挑战,整合文化资源、提升教师素养和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可优化教育效果。未来,地域文化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更加深入,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谢锴 , 刘海明 . 基于民族共同体视觉认知的四川藏族聚落保育实践——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高屯子村为例 [J].《规划师》论丛 ,2024,(00):274-282.

[2]许宇.学前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课程优化策略[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4 数字化教育教学交流会论文集(下).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第一幼儿园;2024:357-358.

[3] 张宏儒 . 同心铸魂共育未来——白银市平川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纪实 [J]. 甘肃教育 ,2024,(17):6-9.

注 : 本文系平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课题 《幼儿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优化路径研究一以平凉市第二幼儿园为例》( 课题立项号 PL[2024]LXH4379)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