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传统民间艺术课程对幼儿动手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

作者

姚欣荧 王莲

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东女姑山社区幼儿园 山东省青岛市  266106

引言:

幼儿教育中,艺术领域的学习需“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其中动手操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传统民间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材料的可操作性、流程的实践性与幼儿学习特点高度契合,成为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潜在资源。然而,当前幼儿园民间艺术课程多侧重文化认知,对动手能力发展的针对性设计不足,需进一步探讨其与幼儿动手能力的内在关联。本文拟从民间艺术课程的内容选择、方法设计、评价机制入手,分析其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影响机制,提出适配性优化策略,以推动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能力发展的有效衔接。

一、传统民间艺术课程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影响机制分析

(一)民间艺术材料操作对幼儿手部精细动作的促进

不同民间艺术材料的操作特性,对幼儿手部精细动作形成针对性锻炼。如剪纸活动中,幼儿需用拇指与食指稳定握持安全剪刀,通过控制剪口开合的幅度与速度完成直线、弧线剪刻,这一过程直接锻炼指尖肌肉的控制力与灵活性;泥塑活动中,捏、搓、压等动作,需要拇指与其余四指协调发力,逐步提升指关节的柔韧性与力量;扎染活动中,折叠布料时需用指尖精准对齐边缘,涂抹颜料时需控制棉签或海绵的按压力度,这些操作进一步强化了手指的敏感度与小肌肉群的协调性。

(二)艺术创作流程设计对幼儿动作协调性的强化

传统民间艺术课程的完整创作流程,从构思到成型的各环节共同推动幼儿动作协调性发展。构思阶段,幼儿需观察范例或回忆生活经验,如“我要做一朵花”,并在脑海中预演操作步骤,这一过程促进手眼初步协调;操作阶段,幼儿需根据构思调整动作——如剪纸时眼睛看线条、手跟剪口移动,泥塑时一手固定主体、一手添加细节,形成“观察 - 调整 - 执行”的动作闭环;成型阶段,幼儿会检查作品,如“花瓣是不是对称”,并通过补剪、补捏等修正动作完善成果,进一步提升动作的连贯性与准确性。

(三)作品完成反馈对幼儿动手持续性的激励

作品完成后的正向反馈,是维持幼儿动手兴趣、延长操作时间的关键机制。具体表现为:其一,作品展示激励,将幼儿完成的剪纸窗花贴在教室窗户、泥塑作品摆放在展示架,能让幼儿直观感受到“自己的劳动被看见”,从而产生成就感;其二,同伴评价激励,在集体分享环节,幼儿通过“我喜欢他的小蝴蝶”“她的扎染布颜色很漂亮”等表达,形成互动认可,增强参与动力;其三,教师针对性反馈,如“你今天剪的直线比上周更整齐了”“这个泥人的胳膊捏得很结实”,让幼儿明确自身进步点,愿意投入更多时间练习 [1]。这些反馈共同作用,使幼儿从“被动操作”转向“主动探索”,动手持续性显著提升。

二、基于动手能力发展的传统民间艺术课程优化策略

(一)课程内容选择:基于幼儿动手能力发展阶段的材料适配

幼儿动手能力的阶段性特征要求课程内容需分级适配材料。首先,小班(3-4 岁)以“大动作感知”为核心,选择易抓握、低难度的材料,如安全撕纸,用皱纹纸或彩纸进行无规则撕贴、软质黏土,选择超轻黏土或面团,避免使用剪刀等精细工具,重点培养抓握、撕扯等基础动作;其次,中班(4-5 岁)以“精细动作启蒙”为目标,引入需一定控制力的材料,如安全剪刀,用于剪直线、简单弧线、中等硬度陶泥,用于捏塑圆形、方形等基础形状,通过“剪窗花”“捏水果”等活动锻炼指尖力量与协调性;最后,大班(5-6 岁)以“多步骤操作”为导向,提供组合式材料,如剪纸与拼贴结合,剪动物轮廓后贴背景、泥塑与彩绘结合,捏人物后用颜料装饰等,推动幼儿完成更复杂的创作流程,提升动作连贯性。

(二)教学方法设计:游戏化与分步指导结合的实践路径

优化教学方法需兼顾趣味性与可操作性。一方面,采用“民间故事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如开展剪纸活动前讲述“剪纸爷爷用窗花装饰新年”的故事,让幼儿在情境中理解操作意义;另一方面,运用“分解动作示范”降低难度,将复杂操作拆解为可模仿的小步骤——如泥塑“小刺猬”可分解为“团圆球 - 搓长条 - 插牙签”,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幼儿跟随模仿;此外,设置“同伴互助环节”,鼓励能力较强的幼儿协助同伴调整动作,如提醒“剪刀口要对齐线条”,通过互动强化操作记忆。这些方法既保持了活动的游戏属性,又通过清晰指导帮助幼儿逐步掌握技能,有效提升参与主动性。

(三)评价体系构建:过程性与成果性并重的反馈机制

科学的评价需同时关注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其一,过程性评价聚焦“操作状态”,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的专注时长,如能否持续10 分钟以上操作、动作调整,如发现剪偏后是否主动修正、合作表现,如是否与同伴交换材料,全面反映动手能力的动态发展;其二,成果性评价关注“作品质量”,从动作准确性、创意表达、材料运用三方面进行客观描述;其三,反馈方式注重“具体引导”,避免笼统评价,如“做得好”,改用“你今天剪的直线比上周更稳了”“这个泥人的帽子加了花纹,很有想法”等表述,让幼儿明确进步方向 [2]。通过多元评价,课程能更精准地支持幼儿动手能力的个性化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民间艺术课程与幼儿动手能力发展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课程通过材料操作能够锻炼指尖力量与灵活性、流程设计能够强化动作协调性、作品反馈则激励动手持续性。在课程的具体开展上,研究提出了采取分级材料适配、游戏化与分步指导结合、过程与成果并重的评价策略等课程优化路径,可为幼儿园优化民间艺术课程提供具体路径,助力幼儿动手能力的科学培养。

参考文献:

[1] 郭佳怡 . 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及运用 [J]. 教育界 ,2023,(14):107-109.

[2] 任婷 . 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教育的思考 [J]. 成才之路 ,2022,(25):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