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英语专业《专业认识实习》课程的建设和优化路径

作者

侯静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北廊坊 06500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语言技能,而是转向对跨文化沟通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等多元化综合素质的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专业认识实习》课程作为衔接学科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核心载体,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该课程贯穿英语专业本科教育的全过程,通过阶梯式实践训练,帮助学生构建学科认知框架、提升职业竞争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然而,现有课程在课程目标设置、实践指导体系、实践资源整合、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基于此,本文通过解构课程定位、剖析现存问题,提出“目标—资源—评价”三位一体的优化框架,推动英语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动态适配,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专业认识实习》遵循“全程贯通、分层递进”的原则,贯穿大一至大四七个学期,并与《毕业实习》形成能力培养闭环。课程秉持“OBE”的教育理念,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构建覆盖学业提升、职业规划与人格养成的三维支持体系,内容涵盖专业知识强化、专业认同感培养、学术能力强化及职业素养培育等多方面。该课程与英语专业的理论课程与其他实践课程密切衔接,为学生内化专业能力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英语语言的理论知识,还能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增强自主学习、团队合作、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研究基于对《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施状况的实证分析,通过对 300 名学生、20 名任课教师及 15 家合作企业开展的三方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将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目标设置缺乏系统性与阶段性

现行课程目标未能充分契合人才培养的整体性与渐进性要求,各学期实习目标之间存在断裂,缺乏层层递进、有机衔接的设计逻辑。阶段性目标设定较为笼统,未充分结合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能力发展需求与职业成长规律,导致实习内容与专业课程协同不足,难以有效支撑人才养成的连贯性。

(二)实践指导体系单一与专业支持不足

课程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结构较为单一,以校内教师为主,缺乏来自企业、其他高校及行业专家等多元主体的深度参与。校外导师资源引入机制不健全,学业导师个性化指导能力有限,导致学生在实习中获得的反馈视角狭窄,难以应对复杂真实的职业环境与跨文化语境挑战。

(三)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与实践平台匮乏

校企合作仍处于浅层对接阶段,未能形成稳定、深度、可持续的协同育人机制。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岗位类型单一,与学生规模及多样发展需求不匹配。实习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未能及时反映语言服务、跨境商务等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制约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三、《专业认识实习》课程的建设思路

针对前期调研所发现的课程目标系统性不足、指导体系单一以及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本研究以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为指导,结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系统提出课程建设与优化路径,以推动课程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建立系统化阶段目标体系,强化课程协同与思政融合

当前课程目标在系统设计与阶段衔接方面尚有完善空间,未能充分支撑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这一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各阶段的有效衔接与整体质量的有效提升。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课程以“渐进式能力培养”为核心,致力于构建贯穿七个学期的阶梯式实习目标体系。第一学期侧重专业认知与学术转型,通过专业导论、学长分享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专业认同,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模式的转变;第二学期聚焦能力培养,将“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大赛等学科竞赛纳入课程体系,以竞赛项目驱动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发展;第三至四学期注重文化素养与专业知识的融通,结合文学、语言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开展文本分析、跨文化比较等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批判性思维;第五至六学期推行导师制,邀请学界与业界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与工作坊,为学生提供学术发展与职业规划的双重指导;第七学期则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模拟面试、简历制作等实战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在目标实施过程中,课程积极推动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协同教学,建立实习内容与专业课程的对应关系,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良性互动。同时,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实习全过程,通过开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系列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地方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等方式,在真实语境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构建多元指导与资源整合机制,提升指导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围绕实践指导体系单一与支持不足等凸显的难题,课程构建“三导师 + 多主体”协同指导机制。课程教师负责实习活动的整体设计与组织实施;学业导师通过定期访谈、学习档案分析等方式,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发展方案,提供精准的学业帮扶和职业规划指导;企业导师、优秀校友及高校学者等校外专家,则从行业实践和学科前沿角度,通过行业讲座、工作坊、项目指导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多元视角与资源支持。

在资源整合方面,课程着力推动“校内 + 校外”资源的双向融合。校内层面,积极打通与创新创业中心、国际交流处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将专业实习与创新创业项目、海外交流计划有机融合,拓展实践教学的内容维度与实施路径。校外层面,与翻译协会、涉外企业、国际学校等机构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多层次、多类型的实践项目,丰富学生的实习体验与职业视野。此外,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模拟APEC 会议等高层次竞赛,以赛促学、以练促用,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应用能力。依托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导师匹配、过程记录与成果管理等环节的智能化运作,显著提升指导工作的效率与精准度。

(三)深化校企协同与评价机制改革,强化实践平台与反馈机制

针对校企合作浅层化、实践平台匮乏的问题,本课程着力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持续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联合开发实习实训项目、共建高水平实践基地,逐步形成稳定、深入、可持续的协同育人生态。课程重点建设一批涵盖国际空乘、翻译、国际商务、文化交流等方向的校外实践基地,并建立动态管理与评估机制,定期评估合作成效与资源适配度,确保实践平台与学生发展需求相匹配。在实践内容设计上,课程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开发与新兴领域对接的实习项目。如结合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开展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围绕跨境电商需求,设计产品英文推介、海外社交媒体运营等项目;针对国际传播需要,开发国际会展服务等实践内容,确保学生所学与行业需求紧密衔接。

在评价体系方面,课程构建了“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双轨机制,全面拓展评价维度与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全过程与综合能力的多元、动态评估。过程性评价侧重实习表现,包括实践参与度、任务完成质量、团队协作等方面;终结性评价聚焦成果产出,包括实习报告、作品集、竞赛成绩等。评价主体涵盖课程教师、企业导师、学生自评与互评等多个维度,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性与客观性。同时,建立实习成长档案,全面记录学生发展轨迹,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至专业教研室与学工部门,为教学改进和个人发展提供依据,形成“教学—实践—评价—反馈”的循环系统。

四、结语

围绕英语专业《专业认识实习》课程的建设,针对课程目标系统性不足、指导资源单一及校企合作浅层化等问题,本文提出以“产出导向(OBE)”为核心的改革方案。通过建立阶梯式实习目标体系,贯通“认知—实践—创新”能力发展路径;建构“三导师 + 多主体”协同机制,强化资源整合与个性化支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拓展多层次实践平台,并完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该课程建设路径有效提升实习教学的系统性、整合性与实效性,为同类实践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侯静 , 康巍巍 , 赵璐 , 等 . 新时代深化英语专业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23(03).

[2] 俞燕 . 以就业为导向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D]. 苏州大学 ,2011.

[3] 张思佳 , 于红等 . 融合 OBE 理念和思政教育的大数据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模式探索 [J]. 计算机教育 ,2024(06).

基金资助: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JY-2023-85)